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在线阅读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9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9节

    要知道,当年刘裕可就是在北伐之后,篡了晋恭帝的位,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

    同样都是丧失北方后退居江南,同样是大军北伐,同样是战功彪炳的将帅。

    这夜里忽然招来军中大将,又拿出什么《南史》,刘裕来说事,很难不让人多想……

    但白文选倒也很快就反应过来

    李定国篡位?怎么可能?

    真要有啥心思,当初在贵州龙场驿,早就能把朱由榔一刀宰了,何至于今日?

    就算他李定国真的猪油蒙了心,就是想现在反,又能拉动几个人?

    其他人不说,就说他白文选,自西军时起,就与冯双礼一同入李定国、刘文秀麾下,近二十年,算是李定国的头号亲信了吧?不照样吓成这样吗?

    遑论他人

    更别说自参将以下,军中基层军官,泰半出于教导师、兵学苑,以及遍布军中的政宣参事、典军主簿、录事参军,一个风吹草动,后方都听得一清二楚。

    何况李定国固然威望彪炳,那天子的威望又何尝是虚的,真要出了意外,亲手带出来的左军尚且跟筛子似的,何况于百里之外的光复后军?

    “那节帅的意思是……”

    白文选这才尴尬地小心翼翼问道

    “唉,所以说让你多读书啊”

    李定国感叹后才道

    随即严肃道

    “此战,遂敌众而我寡,但彼辈兵械、战力俱远不如我,唯一当担心的,便是骑兵之利。”

    “且大河将清虏分作两部,原本后军方面挺进,如此布置倒也不算错,可如今后军被岳乐牵制后,清军再这般隔绝开,却显得呆板了,我军应当在瓦克达率南岸主力渡河之前,就先重创图海。”

    说到这里,李定国才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我欲效宋武帝故智,于黄河之畔,诱歼清虏主力!”

    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趁后秦内乱,兴师北伐,晋军势如破竹,兵逼洛阳,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

    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

    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三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

    刘裕北伐

    这一背靠黄河,以战车、强弩、精锐步卒反制骑兵的战术,被形象的称呼为“却月阵”。

    而此时明军的状况,却是和当初的刘裕颇为相似。

    同样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尤其是骑兵数量,远逊于对方。

    但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又比敌人要强。

    于是乎,李定国,边想在这黄河之畔,上演一出却月阵“加强版”。

    第二日,明军依旧毫无动作,李定国甚至还调出两个营六千多人马,往北运动,与李来亨汇合,以加强应对清军骑兵以及镇口闸方向,徐州清军可能的渡河。

    如此一来,他自己手里的兵力,就更少了。

    -------------------------------------

    “吕梁山前的明军南撤了?”

    图海皱眉听着身侧部将的汇报

    刘文秀所率四个师的攻山部队,在自己这边主力部队抵达以后,就开始南撤。

    当然,并没有撤出太远,大约四十里左右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对方的炮营也开始撤退,其中比较重的七斤及以上野炮,随刘文秀本部运动。

    而较轻的四斤、五斤火炮,则直接被挽马拉上,向李定国那边撤去。

    如此一来,图海发现,原本热闹的战场,却是先后冷却下来,只剩下李定国本部四个师孤零零的在黄河畔宿营。

    思虑良久,图海一手击案道

    “李定国想让我与他决战!”

    身侧部将,赵良栋迟疑道

    “会不会有诈啊?”

    图海摇头叹道

    “哪有这么多诈啊?这淮北千里平原,就算有伏兵,一眼望去清清楚楚。”

    “那这李定国到底是在做什么打算?”

    图海面色沉静,缓缓坐下,思忖良久

    “莫不是……这厮想学韩信?”

    赵良栋也知道这啥意思,背水一战嘛,当年秦末韩信征讨赵国,与赵帅陈余会战于井陉,命大军背水列阵,算是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想到此处,赵良栋建议道

    “要不,咱们先避一避,不与其决战,如何?”

    图海看了对方一眼,叹道

    “你知道李定国为什么要堵在黄河畔,就停驻不动了吗?”

    赵良栋虚心请教

    “末将愚钝”

    图海凝神解释道

    “因为他知道,只要停驻于此,咱们就必须要去找他麻烦!”

    随后摊开地图,向赵良栋指点,对方这才恍然。

    首先,李定国之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动作,只待山东方面出了乱子后,就立马全军发动,就是因为他知道,只要山东后方一乱,清军粮草不济,就必须要加紧速战。

    而之前说过,清军虽然占有兵力优势,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十八万大军,被一条黄河分割成了两部分。

    之前明军本来就是要两路进攻,如此配置倒也恰当,但如今后军被拖住,无法如约而至,那南路瓦克达那边,空置如此多的兵力就显得浪费了。

    且这些天交战,清军发现明军战力远胜自己,更需要更多的兵力参战。

    于是乎,此时清军想要取胜的最佳决策就是

    瓦克达部渡河增援,清军抢在粮草耗尽,和光复后军解决岳乐之前,集中十八万大军,击败李定国!

    可黄河之所以古称“大河”,就是因为它不是哪里都能渡过去的啊

    那么徐州南北百里内,唯一适合大军渡河的地方在哪呢?

    诶,就在李定国现在驻军的对面!

    也就是说,如果图海不击退或者击败李定国在黄河畔的兵力,对方就能卡主这个渡口,瓦克达援军就过不来。

    那样李定国大可以拖下去,大不了坐等山东义军越闹越大,清军粮草断绝,或者是光复后军拿下磐石山,杀回来算账。

    时间在自己这边,有什么好怕的?

    所以他就是赌定,你图海不想输,就得来黄河畔找他的麻烦!

    所以这几天李定国带着麾下四个师的将士,驻营黄河岸边,颇为惬意,还带着人跑到河边捕鱼,给营中增添伙食。

    后勤粮草也不用担心,反正就在岸边,还是方圆百里,比较适合停泊的口岸,来自淮安大后方的辎重粮草,直接沿着大运河北上,驶入黄河后,在此装卸就是,唯一麻烦的就是从南到北,逆水行舟,速度缓慢而已。

    果不其然,两日后,图海拔军南下,在与吕梁山方面清军会师之后,直扑大河之畔的明军所在。

    此时,在吕梁山守军加入以后,清军总数已经达九万之众。

    但李定国依旧没有着急的样子。

    他只是吩咐了几件事

    首先,分出一个营三千人,全部持火铳,并配属火炮五十门,上了原本运输辎重而来的数十艘内河运船,并往对岸而去。

    而后,则是军中早已准备好的六百辆骡驴马车,这些大车也是之前明军为何行军迟缓的主要原因。

    六百辆车分为三个部分,沿着黄河岸边,围成三个半月状。

    此时李定国手里虽说是四个师,但却远没有四万人。

    盖因全军的马营都被调给了李来亨,炮营一半又还在刘文秀那里,又调了两个步营给李来亨,一个营上船。

    此时在黄河畔的,不过是两万多明军步卒而已。

    第58章 却月(下)

    就这两万多步卒,还分成了三个部分,每阵七千众,列为紧密阵型,就在由六百辆大车围成的三个半月状队列之后。

    不过兵不在多而在精,这两万余众,俱是光复左军的菁华所在

    披甲率达六成之多,且都是百战老卒,尤其是那六千柄钢矛,尤为骇人,却是并未摆在一线,而是藏于阵后。

    阵前,那六百大车停下之后,每辆大车上配属二十名士卒,反正也不需要移动,只要车体能承受得住,往上放多少人无所谓。

    二十人,十人持刀矛,十人持火铳

    车上,钉有数面大盾,围得密实,远远望去,犹如城寨。

    却月阵

    而在大车间隙之后,还另藏有四斤或是五斤的轻型野炮八十余门。

    这倒是得益于明廷的马政做得不错,虽然受地域限制,明军在骑兵方面是短处,但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驮挽役用马,却相当完备。

    在中国各地的主要马种中,西南马,或者说滇马、川马,吃苦耐劳,又不挑食,最适合作为驮挽马。

    由于西南各省自光烈二年,就完全处在明廷控制下,故而明廷在西南马的培养上,走得很早。云贵总督王化澄,施行马政三策,以与土司平价交易、建立官营马场、鼓励商购骡马,在近六年间,先后向军队输送驮挽马达六万之巨。

    于是乎,李定国才能在行军途中带着众多火炮,和六百多辆大车。

    三个半圆形背水而列的步兵大阵正中,各有三座临时搭建的简易木塔,树有三面赤红色大旗,作为全军中枢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