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1627崛起南海在线阅读 - 第1824章 止步于此

第1824章 止步于此

    组成联军的各方参与这场战事的目的各有不同,葡萄牙和安南主要是为了获得朝鲜国的通商待遇,将本国的商贸航线扩展到黄海。而早就获准进入这一区域的福建水师除了要拿到朝鲜国的通商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练兵。

    由于擅自与海汉协同出兵太过敏感,福建水师甚至都没有打算再向大明朝廷申报战功,毕竟对于不差钱又不想被调离福建的许心素来说,朝廷的封赏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有海汉这个榜样在前,许心素认为在地方上练出一支强军,对于许氏家族保障自身的长久繁荣才更具实际意义。所以哪怕派出部队赴朝参战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许心素也依然是坚定地选择了加入海汉组织的联军。

    许裕拙作为福建水师的指挥官也贯彻了这样的思想,抵达辽东之后的每一次行动都是主动向王汤姆请战。而福建水师的明军身份也的确便于他们在朝鲜境内展开行动,所以才会得到了王汤姆的充分信任,将其单独派出去执行作战任务。

    回到大同江防线之后,福建水师作为水面部队也是第一支出动的舰队,这让许裕拙也颇为自得,认为福建水师在大同江和清川江的表现的确是得到了海汉人的认可。而通过这段时间的行动,许裕拙也意识到清军虽然陆战了得,但遇水就是立马变弱鸡,只要是在江面上活动,福建水师就不用担心清军能给己方制造太大的麻烦。

    相较于水面部队,负责防御陆上防线的独立团和海军陆战队的压力则要相应大得多。在联军舰队从北方回来之前,独立团便已经开始在防线上操练各种战术,以期在交战中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而刚刚随舰队一起回到大同江基地的陆战队也是上岸之后便立刻行军去了防御阵地,他们需要尽快熟悉自己所负责的防区——基地东西两边的河岸。

    虽说基地三面环水的地形对于构建防线十分有利,但陆军对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依然还有许多不甚满意的地方,只能通过增强兵力部署来弥补防御工事的短板。好在数千民工的日夜赶工之下,整体工程还是堪堪赶在了清军到来之前竣工了。

    清军占领安州之后,又多花了一天时间休整部队,然后才启程继续南下。清军接下来的目标非常明确,便是位于安州以南百余里的平壤城。

    平壤城在这个时代是朝鲜北部平安道的首府,也是朝鲜西海岸附近的重镇,不过1627年丁卯胡乱期间,平壤城曾被当时的后金军攻占,大量民众被掳走为奴,城市也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几年虽然对城防进行了修复,又给予了当地诸多特殊政策以恢复社会生产,但依然没有能恢复到战争之前的水平。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这座城市在1636年的丙子胡乱中还会再次被清军攻占。不过这个时空中由于海汉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清军攻入朝鲜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多,而且向南推进的速度也大受影响,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推进到平壤附近。

    平壤城就座落在大同江岸,分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但朝鲜军对于守城没有多少信心,而海汉军也不打算将陆军部队调到平壤协防,所以海汉干脆就建议朝鲜放弃江北城区的防御,直接退防南岸据江而守。而朝鲜方面在了解了海汉的作战计划之后,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这样的方案,将北岸的人员物资全部迁到了南岸,只剩了一个空荡荡的城区留给清军。

    清军先锋营的骑兵部队在从安州出发当地便赶到了平壤城外,但好战的清军并没有被空城计给唬住,派出小股部队到城墙附近试探了一番,见城头上没有任何反应,便果断分出百余人下马,用抓钩抛上城头然后攀爬上去。很快清军便确定了城中没有守军,准确的说,朝鲜人已经放弃了这座城,城内已经是空无一人,并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给清军。

    先锋营的将官看到这样的情况也有点傻眼,自进入朝鲜以来,对手战力虽然不强,但也没有如此这般直接放弃一座城池的做法。特别是前几天攻打安州城,清军还真是费了些手脚才将当地拿下,这平壤城比安州城的防御工事更为牢靠,守军竟然选择了不战而退,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的做法。

    皇太极收到前线传回的消息也没能理解朝鲜守军此举的真实意图何在,唯一合理的解释,似乎便是海汉人取消军援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让一败再败的朝鲜军主动让出了半座平壤城。至于守军会退守何处,这倒是显而易见,横亘在清军面前的大同江,看样子也不是一两天内就能够通过的天堑。

    先锋营并未就地组织一波强渡,因为北岸附近根本看不到任何船只,所有的水面交通工具都早就被当局清理干净弄去去南岸了。清军想要快速渡江,那大概就只能到城里去拆门板来做木筏了。不过在发现了江对岸有影影绰绰的帆影之后,先锋营的将官果断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战术。有了前两次在江面上与敌军舰队遭遇的交战经历,清军很清楚这种时候强行渡江就只能是白白送死而已。

    一天之后,清军的主力部队陆续抵达了平壤城,他们在途中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武装抵抗。准确地说,在安州到平壤这一百多里地,清军甚至都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活人。朝鲜在这片地区非常坚决地执行了坚壁清野战术,这样的做法让许多清军将领都感到了一丝丝的凉意。

    在十年前那次入侵朝鲜的战事中,当时的后金军也是以势如破竹之势就攻至平壤城下,但那次守军可没有直接弃城,而是守了足足四天三夜才宣告失守。而这次留给朝鲜人部署防御手段的时间明显要比十年前多得多,但对方却果断地选择了弃城,这事怎么看怎么都透着古怪。

    皇太极抵达汉城之后也没有立刻展开渡江行动,而是先部署骑兵沿江岸向上下游进行侦察,寻找合适的渡江地点,然后召集了手下的文武官员召开会议商量对策。

    陆上作战,清军可以说不怵海汉军之外的任何对手,哪怕是同样批量装备火枪的葡萄牙军,也曾在辽东与清军对峙时不大不小地吃了些亏。但如果战场转移到水面上,江河湖海任何一种环境当中,清军的装备劣势立刻就会被无限放大,在对手的武装舰队面前毫无对抗能力。

    清军的这个短板,对手把握得非常准确,所以才会在入侵朝鲜的过程中被数次挡在了江河面前。而如今这样的状况又一次出现,大同江这道天堑横在了面前,如果再在这里拖上个把月,那就算先抛开伤亡不计,对于清军来说也得多耗费大量的物资,而如今清军在朝鲜境内的物资运输全部都是走陆路,从鸭绿江到目前所在的位置已经有好几百里地了,作战行动每多耽搁一天,对于后勤的压力就要大一分。

    尽管清军的陆上机动能力很强,但在朝鲜有意识地实施坚壁清野战术的环境内,也不得不更多地倚重自家的后勤补给。多达数万人所需的生活物资和战斗装备对于后勤辎重是极大的考验,而清军在这方面的能力实在还称不上专业。

    皇太极召开的作战会议并没有商量出什么妙策,还是只能先采取谨慎的策略,等待确认江面上的防御强度之后再做打算。

    初步的侦察结果让皇太极的心情更低落了,对岸明显有数量不少的大型战船出没,显然并不打算连大同江也一并放弃。如果想要在这里渡江,那势必会付出相当大的伤亡代价。更何况朝鲜提前将这附近的江岸清理得一干二净,清军短时间内根本就弄不到足够多的载具来完成大规模渡江行动。

    如果能够重新策划入侵朝鲜的行动,皇太极或许会好好地重新考虑海汉介入战事所带来的麻烦,甚至会重新策划一条更接近内陆的行军线路,哪怕为此要穿越重重山区,应该也会比在大江大河边一拖就是大半个月要好得多。

    但现在想要重新规划行军线路,绕过大同江上的武装封锁,似乎已经为时已晚,数万清军要进入内陆山区绕行几百里避开大同江流域,一是费时费力,二是会对士气有极大的影响,皇太极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御驾亲征变成与海汉军捉迷藏的闹剧。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希望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海汉人,以此来证明清军才是这个地区最为强大的武装。

    清军接下来花了足足两天的时间,对大同江上下游分别进行了侦察,但结果丝毫不乐观。在平壤上游数十里开外的江面上,清军侦骑看到了结队巡弋在江面上的明军舰队,桅杆上显眼的“许”字大旗表明了这支舰队便是先前在安州拦住清军大半个月的那支水师部队。

    而沿着江岸向下游去的侦骑,则是在百里之外发现了一处新兴的市镇。但这个地方在朝鲜地图上是一片空白,理论上应该没有城市才对,如今却能看到袅袅炊烟和密密麻麻的房舍,以及江岸上的码头。但当侦骑尝试继续接近时候,便发现这处所谓的“市镇”并不是那么普通,外围不但有铁网拒马构筑的防御地带,更是能看到已经隐隐成型的堑壕和炮台。虽然这地方没有城墙,但很显然这里也是一个大型武装据点。

    对于为何平壤城被朝鲜人直接放弃,而大同江下游却冒出了一个明显驻有大量人口的武装据点,清军将领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根据侦察所得的情况,这大概是大同江北岸唯一一处还有人烟的地方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朝鲜人或许是内部出现了意见分裂,就如同安州所发生的那样,一部分人想撤离战场,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打算跟清军拼个你死我活,所以才会出现了平壤空城而下游却建起一座新据点的状况。

    这样的想法自然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但以清军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似乎也是比较有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了。

    不是没有人想到那个地方或许与已经声称退出朝鲜战场的海汉人有关,但侦骑所能提供的信息太少,并没有什么细节能将这个地方与海汉联系起来。此外绝大部分人也下意识地不愿接受海汉人仍在朝鲜境内这个现实,甚至都不愿朝这个方向去考虑。

    于是在情报并不详细的状况下,皇太极拨出了五千兵马交给阿济格指挥,让他前往下游一探究竟。

    为了避免被敌军侦察到动静,阿济格带兵南下的时候特地远离了江岸,在一天半之后抵达了大同江基地的北侧。

    阿济格毕竟是指挥过不少大型战斗的带兵大将,远远观察了一番之后,就发现这个地方的环境有些不太寻常。在东西两条注入大同江的水脉中间,夹着一块三面环水的地区,而这片地区与内陆相连的位置,已经修建起了一条弯弯折折的古怪防线。

    这条防线的最外围是一条人工挖掘的濠沟,在其之后便是各式各样的防御工事。阿济格曾在金州地峡与海汉军长期对峙,一见之下便已经辨认出了这些明显带着海汉痕迹的防御工事。

    “怎么又是海汉人!”阿济格顿时就郁闷了。情报不是说海汉人已经放弃了对朝鲜的军事援助,怎么会悄无声息地在大同江畔建起了这么一个武装据点,难道传闻中朝鲜送了一块地皮给海汉人当军事基地,就是在这个地方了?

    看到这条防线,就让阿济格想起了在金州的日子,他实在不想在战场上与海汉人打交道,哪怕这里的防线看起来十分简陋,在阿济格看来也依然是危机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