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才子风云录在线阅读 - 第七百五十四章 况同学见招拆招

第七百五十四章 况同学见招拆招

    孟梵君精于《易》《孟子》《春秋》,尤其在《春秋》上造诣颇深,在知识阶层有孟春秋之美名。当然,并不是说孟梵君只精通这三部经典不懂其他,而是说着三部经典实在太重要了,通了这三部,其他的就容易了。况且跟随孟梵君学习,主要就是学习这三部经典。

    况且跟随陈慕沙,并没系统学习到多少东西,主要是学会了一些方法。陈慕沙可能是认为他年纪还小,不想他过早步入理学殿堂,毕竟理学更多的是要求入定中悟,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一个人没事就打坐入定,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在入定状态,这在陈慕沙可以做到,而且视为当然,但对不到二十岁的况且来说,就有些残忍了,而且没有丰富的阅历,也难以从入定中悟出道理来。

    陈慕沙让况且拜入孟梵君门下,也有让他接收全面系统教育的想法,儒家正统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这一关况且必须过,而陈慕沙又不愿意从头去做一遍,把况且交给孟梵君无疑是最佳选择。

    孟梵君对《易经》的阐述还是正统的儒家易。

    易经在西汉时,主要的流派是梁氏易和京房易,梁氏易的创始人因为身为帝师,所以他所创建的流派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但后世还是更为推崇京房易,尤其是京房易的纳甲体系,是后来的易经研究者必须跨过的门槛。

    况且对京房易的纳甲系统最熟,因为它的原理跟中医理论非常吻合。他甚至觉得京房易本身就是从《黄帝内经》这些上古流传下来的中医典籍中衍生而出,至于《黄帝内经》这些医学典籍究竟是何时、何人创建,已经无法考证,就像无人能考据出《易经》的来历一样。

    西汉以后流传的都是周易,也就是周文王做注释的易经,但在周朝以前,流行的是另一版本的易经,称之为商易。这一点有确凿的证据,因为后来挖掘出了另一个早期版本的易经。至于夏朝时有没有易经,没有证据显示,但也不能就确定易经就是商朝时的产物,或许有可能是人类始祖黄帝时期的创造。

    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先民生活里,怎会有如此伟大的著作产生?这个千古之谜至今一直无人能解。在考古研究方面,连夏朝的存在都没有确凿证据,更何况三皇五帝。但中国的官史最为严谨,既然代代相传下来的历史,就一定不会是凭空杜撰,不然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就真成了虚无的历史了。

    况且每三天来孟梵君这里上一堂课,一次就是半天时间,其余的时间里,孟梵君也不想让他闲着,而是给他布置大量的题目让他练习八股文。

    看着这些题目,况且的眼前似有金花闪耀,口中呐呐还说不出来。孟老夫子这是下狠心了,非让他在科举上成名不可。

    看着的确有些多,可是回家静下心开始写时,况且发现也不难,结果半天时间就把老夫子布置的十多篇文章全写好了。

    “哼哼,咱是谁啊,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倚马万言,文不加点,挥笔立就。”况且写完这些文章后,把笔放到笔架上,冷哼一声,仿佛在蔑视桌上的这些敌手。

    “又臭美了,小心孟老夫子给你加量。”石榴看着他挥笔作文的样子,也很满意。

    她白天一点也不怕况且,周围都是丫环仆人,量他也不敢有不轨的行为。看到况且如此勤奋,她心当然高兴,觉得况且总算走上正轨了,读书人不参加科举那还读书做什么?

    不只她这样想,估计整个大明王朝的读书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想的,就像后世的学生,如果读了十多年的书又不参加高考,那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未来。

    但在大明朝,求学跟科举真还是两回事,科举成名并不提供求学机会,这跟后世的高考是两回事。明朝时的读书人求学基本还是老师学生私相传授,学校当然也有,就是县学、府学、国子监这一体系,可是能招收的人数极为有限,大部分读书人只能自学,或者拜入哪个老师门下接受教育。

    县学、府学门槛已经不算低,国子监的门槛就太高了,许多人只能花钱买个监生,还有其他恩监、荫监种种名目,恩监也是监生的一种,国家有庆典时,录取一些学生给予监生的名分,但并不到国子监就学。荫监自然就是父祖做官的福利待遇,可以荫封子弟成为监生,监生还有几种,花钱捐粮也能取得监生的名分,但只有国子监的学生才是正式的监生,也叫太学生。

    只有进入国子监,方能得到博士、助教、教谕这些教官的正统教育,但由于科举地位高涨,国子监的正统教育反而显得不合时宜,所以也有不少人尽管仰慕监生的声名,却还是把科举考试放在第一位。这就好比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极少有人能够做到在理想中开出绚烂的现实之花,天下能有几个苏东坡呢。

    况且笑道:“你以为我傻啊,我又不会一下子拿出来交给老夫子,每天交两三篇,反正完成窗课就行了。”

    况且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三天后来到孟梵君的家里上课,把十几篇文章缴上后,就瘫倒在椅子上。

    “老夫子,弟子可是累惨了,这几天觉都没睡,才熬出这些文章,能不能少几篇啊?”

    “累惨了?我看你可是精神健旺的很啊。熬夜了?我怎么没看出来。”孟梵君看了他两眼就识破了他的谎言。

    “不是,老夫子,弟子不是嫌累,只是觉得这么机械的做文章没什么意思啊。”况且装不下去了,赶紧坐直了身子说道。

    “什么有意思,风花雪月有意思?”孟梵君盯视着他问道。

    “不是,弟子不是这意思,也没这爱好。”况且急忙辩解道。

    “没这爱好,那李香君是怎么回事?”孟梵君似笑非笑地问道。

    “这……”

    况且没词了,他总不能说是人家硬塞到他手上的,这话说出来没人信啊。他蓦地里后背发凉,老夫子不会是李香君的爱慕者吧,要是那样,他就惨了。

    “你这小家伙平时看着不声不响的,一出手就是惊人之作啊。这几年来惦记李香君的人不知有多少,这些人的门庭地位多数不是你能比的,谁知道最后竟然落到你手里了。”孟梵君冷笑道。

    “老夫子,您什么意思吧,要是您老有意……”况且一咬牙,准备敞开说了,要是老夫子真有此意,他一定回去探探李香君的口风。

    “胡说,对李香君有意的人多了,可不包括我。”孟梵君厉声道。

    “那您老提她做什么啊。”况且嘟囔道。

    “我就是怕你夜夜春宵,把书本这等大事撂脑后去了。”

    况且心里叫苦,什么叫春宵啊,他这些日子可是天天都是孤家寡人。

    “你说你啊,凤阳一枝花落你手里了,苏州第一名妓也落你手里了,还有陈兄的千金,中山王府惦记多少年都没能如愿,也落你手里了,你小子不怕天打雷劈啊。”孟梵君一脸的愤怒。

    “老夫子,咱们今天就上这课?”况且纳闷道。

    这还是上课吗,简直就是对他的口诛笔伐嘛。

    “这是闲聊,课一会儿上,反正一堂课多少时间我来定,就是一天一夜也是我说了算。”孟梵君淡定道。

    “好,弟子是舍命陪老夫子。”

    况且还真不怕这个,要说熬夜没人能跟他比,他可以七天七夜不合眼,他不相信孟老夫子也有这本事。

    此时,桌旁小泥炉上的红泥水壶开了,况且毫不见外地拿过水壶,开始烹茶。

    孟梵君盯他一眼:“你倒是挺滋润的,啥也不耽误。”

    “有事弟子服其劳嘛,圣训弟子还是牢记在心的。”

    况且笑着开始一丝不苟地烹茶,这一套他在陈慕沙那里早就轻车熟路了,烹好茶后,他先斟了一杯给孟梵君,然后才给自己斟了一杯。

    孟梵君喝了一小口,一直板着的脸渐渐放松下来。

    这浑小子的茶艺真是没的说,跟他的书法技艺有的一拼了。

    孟梵君只是想对况且从严管理,彻底把他被陈慕沙宠溺出来的习气矫正过来,所以才一直板着面孔,好像况且欠他多少银子似的。

    不料这一套用在况且身上效果甚微,况且丝毫不在乎他的严厉,反而用在陈慕沙那里养成的习惯见招拆招。

    孟梵君叹了口气,管教这孩子是长期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的,慢慢来吧,只要他不出大格,也就装作没看见吧。

    那时候的老师和学生可不是今天这样,可以坐着相对畅谈,而是有严格的礼法规定,老师和学生真跟父子的关系一般,想想宝二爷见着贾政时的情形,就知道那时候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了。

    不仅一般的学生经常受老师的打骂体罚,就是皇太子亲王也一样,朱元璋的儿子们就没少挨那些老师的打,有一次朱元璋气的实在受不了了,要治这些老师的罪,马皇后笑道:“哪有人家教咱们孩子圣贤书,反而被治罪的?”

    朱元璋一辈子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只有马皇后的话最有分量,他就是不同意,也会勉强遵从,那些老师还不知道是马皇后救了他们一命。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候文人的风骨,管你什么太子、亲王的,学不好就打,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