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六章、不能拼命啊,拼命就灭族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不能拼命啊,拼命就灭族了!

    公元1793年。

    大明光复二年八月。

    大明天子朱道桦正式祭告太庙,发出檄文,宣告要率百万大军,扫北复辽,以报一百多年来的国仇家恨。

    第二天,他就率领天子近卫军一万两千人,离开了应天皇城,登船东下,在松江府检阅了第一批前往辽东的十个旅三万余人,亲率四万多众乘船泛海北上,目标旅顺港!

    大明朝这边这么大的动作,自然是不可能无声无息进行的。

    别的不说。

    光是要准备这四万多大军的军需物资登船就要好几天,再加上大军登船,怎么也要个十几天才能做好完全准备,另外现在现在虽然大明朝有了蒸汽轮船了。

    但受限于航程,这种跨海远征用的还是帆船。

    帆船是要等待出海的时机的,要看天气的。

    不然大军在路上遇到台风之类的极端天气,那可不就完犊子了么。

    所以在大明这边公开宣告要扫北复辽,大明天子亲征辽东的时候。

    北京皇宫内,乾隆的众满洲大臣已经乱哄哄的争论了起来。

    面色苍白,看起来越发瘦削,好像一阵风就能吹走的乾隆皇帝头隐隐作痛,更让他头痛的是下面顶戴花翎的官员们正吵作一团。

    “满洲祖宗之土,不可弃之,当立刻提大兵出官,增援辽东!与逆明决战故土!”

    “不可!不可!满洲荒芜,大军出关,粮草物质从何处支应?”

    “可取之朝鲜!”

    “朝鲜地狭人多民穷,岂有能力支应大军物质?更何况朝鲜乃是外藩,逼迫过盛,万一朝鲜依附逆明岂不让局势更加难办?”

    “大军出关,北京如何守?教匪大军已兵临直隶!”

    和珅、和琳、阿桂、勒保等几名大臣正在争论。

    这大清朝现在的局面可真的糟糕到了极点。

    北京城内的百万八旗颇有点坐困愁城的意思了。

    南面是咄咄逼人的天国大军。

    北面是要发誓要扫北复辽,报仇雪恨的大明天子亲征的明军精锐。

    这南北夹击之下。

    大清朝的命运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了。

    现在的大清朝也到了命运抉择的时候。

    是要固守中原,还是要退守盛京?

    中原能不能守住?

    盛京能不能守住?

    若是两個地方都不守.....大清要去哪里?

    难道要逃到草原上?

    这百万八旗,到了草原上吃什么,喝什么?

    而且一百多年的养尊处优。

    八旗子弟们还能吃得了这个苦吗?

    也许现在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教匪挡住了逆明北上的路。

    而教匪的作为无法得到士绅的支持。

    因此现在直隶和山东的士绅还是支持大清的。

    而且为了堵住教匪。

    两地士绅可以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组织团练随军。

    尤其是在和河南毗邻的直隶广平府、顺德府等,当地士绅纷纷结寨自保。

    高墙硬寨,这天国大军想要一路打下来也不容易。

    而清朝在直隶的兵马是很多的。

    直隶向来都是清军布防的重点。

    朱明和白莲教相继起事后。

    清廷就有加强了直隶的防务,如今挂职直隶总督的是大将阿桂,直隶绿营有天津、正定、宣化、马兰、大名、泰宁、通永七镇总兵,再加上直隶总督的督标,正规的大清经制之兵,就有六万余人。

    除此之外。

    阿桂这些时间在直隶组织招募练勇五万余人,总兵力高达十一万。

    不过即便如此,这大清朝能不能守得住直隶,依旧是让人心生怀疑。

    好在直隶这里的民心不像是南方这样浮动,地方士绅大多是拥护大清朝的。

    而且来的又不是朱明,而是教匪。

    如果是朱明,大家投降还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但是教匪是利出一孔的军国,行的是以封田庄园为基础的军功田制。

    是要来夺他们的土地财富,来养府兵,来酬军功的。

    这他们如何能投降?

    所以这段时间。

    直隶各地的豪绅们纷纷组织起来乡勇,地方上也大建堡垒,坚壁清野。

    各地大小城池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各地乡村也开始深掘壕沟,高铸崽寨墙的局面。

    再加上清廷方面派阿桂坐镇直隶,阿桂手头有兵十一万。

    又可统一调度指挥各地乡勇。

    天国军想要在拥清力量非常强大的直隶横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但是想要利用十一万正规军和数量不明的向绅武装去对抗号称百万,实际数量可能不下三四十万的教匪。

    想要完全把他们挡在直隶境外是不可能的。

    而且还有一件让人非常头痛的事情。

    那就是漕运断了。

    大清朝的失去了南方之粮。

    现在南方的粮食运不进来。

    大清朝廷只好让山东、直隶、山西三省筹集粮草以供军需。

    光是直隶省的征粮指标,就有两百万石!

    要知道。

    这个时代的直隶,其实就是历史上的河北之地,在经过千年的开垦,在这个没有化肥的时代,这样经过了过度开垦的贫瘠土地产量已经很少了。

    大规模的强行征粮,就怕激起民变。

    更加麻烦的是。

    现在秋收还没开始呢。

    几十万教匪已经在直隶边境,他们要是进了直隶,那今年的秋粮可就收不上来了。

    甚至连山东的粮食可能也同样会收不上来。

    到时候别说是军需了。

    就这北京城内,百万不事生产的铁杆庄稼们吃什么,都能让这大清朝廷头痛死。

    现在给大清朝的死路好像有点太多了。

    第一就是缺粮饿死。

    第二就是被太平天国打破北京城杀死。

    第三就是被明军从辽西走廊入关给逼死。

    尤其是现在在北京城内的旗人数量有点太多了。

    一旦北京被包围,那满洲就有全族被屠的危险了。

    乾隆此时虽然头痛。

    但是也知道厉害。

    和一座坚城比起来,这一百来万八旗国族,才是根本。

    人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但是现在明军在辽东登陆了。

    这大清朝还能去哪里?

    决战北京?

    不能决战,不能拼命啊。

    乾隆心里想道。

    但是现在在争论的大臣们一个两个的就是不提放弃北京的方案。

    这让乾隆着急啊。

    朕又不是崇祯。

    你们一个两个怕什么?

    真是让人着急。

    难道要让朕自己提出撤离北京?

    自己的身后名还要不要了?

    要不现在传位给永琰,让他来背这个锅?

    在乾隆旁边站着小心伺候的十五阿哥后背一冷,打了个寒颤。

    此时阿桂出来说话了。

    “皇上,现在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了,这八旗上下都要振作起来,另外现在一方面要战于辽东,一方面战于中原,靠现在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还是要尽可能的扩大八旗才是!”

    阿桂建议道。

    乾隆点点头,说道:“扩大八旗确实是个办法!”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和珅、和琳等人面面相觑。

    扩大八旗,怎么扩大?

    看皇帝和阿桂之间的对话,似乎两人私底下已经商量好了。

    现在就是公开提出来而已。

    这南明制礼开议会,天国搞军功田制的府兵化改革。

    这大清也不能落后啊。

    不过大清当然不能开议会,也不能去搞什么府兵。

    而是要进行一场“大八旗”计划的改革。

    就是要巩固和加强八旗军制。

    一方面要动员现有的满洲、蒙古八旗,将在旗的壮丁全部纳入训练,组织大军。

    另外一方面,要扩大汉八旗,将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武装纳入到八旗的行列,给予旗籍。

    在这之前,大清朝一直是在削弱八旗军的,到了乾隆朝后期,汉八旗的人数已不多了——毕竟要养这么多铁杆庄稼,大清朝的财政支撑不住啊。

    但是现在大清朝可没办法了,汉八旗要扩大,不然如何能调动汉兵作战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

    还要扩充一个回八旗。

    就是去西北招募回回入旗。

    妄图通过这样的一番改革。

    将兵民合一的八旗军制恢复起来,恢复当年八旗铁骑无敌于天下的时代。

    虽然这想法很是不切实际。

    但是现在的大清朝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他们必须要扩大自己的基本盘,以和朱明、太平天国对抗。

    在这场会议上。

    乾隆定下了扩充汉八旗,新募回八旗,整顿满洲、蒙古八旗的计划。

    动员在京的满洲、蒙古八旗壮丁入军,老弱也编成营。

    摆出一副要在京城拼命的模样。

    但一些嗅觉灵敏的满汉官员已经开始意识到。

    乾隆皇帝已经做好了弃京而走的准备了。

    老实说。

    不少满洲的贵胄在得到消息之后,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要是乾隆真的要在京城死磕,那就是把满洲全族的命运压上了赌桌。

    而且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赢的。

    不过乾隆不想在京城决战,担心有灭族的风险——战于京城,就只能赢不能输,输了不但要亡国,还要被灭族。

    而且乾隆本人也不能离开,否则皇帝老子跑了,下面的将士还有死战的决心?

    自古就没有皇帝跑了,国都还能守得住的先例。

    所以乾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离开京城的。

    但又不能在京城决战。

    因此现在的办法就是在河南、直隶大战。

    在河南-直隶战场输了,那还能输得起——确切的说,是有时间跑路。

    但是在河南、直隶大战之余,辽东的明军要怎么办?

    这同样是摆在乾隆面前,不得不处理的事情。Mr木木木啊的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