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在线阅读 - 第242章 杨慎见闻记(二)

第242章 杨慎见闻记(二)

    “西北那边的新报,愿意过去的单身男女,都给准备婚配。男人的话,一般是给胡姬。”

    小太监的随口说:“去了西边,先给一百亩牧田,再给三亩宅基地,还有两亩左右的农田,不过西边的农田。”

    “这么好?”离老根大惊。

    “哎哟哟!”

    离老根还未说完,就被一双无情铁手钳住了耳朵,直接揪起来:“好什么好!你有家有口的!想要什么胡姬!”

    “我这不是给老二老三寻思吗?西边真的给发婆娘?”

    离老根一边哀嚎,一边问小太监。

    “给发,不过西边特殊,去甘肃的话,发的不是胡姬,而是吐蕃或者蒙古婆娘,听说那边的思源将军。只有去了关西经略府,才给胡姬婆娘。但去了关西,就是军户,得二十年之后,才能旧地转业。当然,关西经略府不准军户世袭罔替,只是强制所有男女,只要能拿起刀剑,都得上战场。”

    “这……很危险啊!”离老根一听,有点怂了,“那东北呢?”

    “东北啊。现在的话,建州卫需要人,而且还不少,不过那边应该快打仗了,我的建议是,去更北方,比如黑龙江卫,那边有宁系的宗亲在招人,可以给他当佃户。”

    “当佃户?那我还不如自己开垦呢!”离老根嘟囔。

    “也可以,瑷珲州知道吗?朝廷新开的州,给谷大用谷公公的封邑,虽然是封邑,但那边现在就一百户,你们一家要是愿意过去,路过迁安的时候,可以拿着凭证,去附近的驿站,领一套铁质农具,瑷珲侯为国出力的。而且东北那边的话,没有牛的话,每年至少耕种二十亩地,若是有牛,上百亩都得安排上。”

    “总之呢!去了,就是乡镇户,土地国有,租期三十年,但同时给你们免租三十年!”

    “三十年之后,东北会开始一场检地,到时候你家开垦了多少土地,那就算租多少土地。等你的儿孙长大了,还可以抓紧帮他们开垦,到时候人人都是地主。”

    “哦!那挺好,不过,儿媳妇怎么办?”

    “女真、索伦、朝鲜、东瀛女人都可以娶,那边部落很多,如果你家孩子能文能武,长得勇猛,可以去跟附近的部落找婆娘,她们都很放得开,看对眼了就能联姻。

    如果你们是给宁系将军、中尉们当佃户,他们会想办法给你们弄来婆娘。若是没有的话,你们就得找牙行帮忙了。听说珲春卫的两个国舅,成功和朝鲜贵族搭上线了,每年能给东北送三千多个朝鲜女人。

    当然,最近一段时间,关内的媒婆,也在做闯关东的媒人生意,天南海北的都有,只要你们好好经营,三年内,你家两个小子各取上个婆娘也不是问题。”

    小太监如数家珍,噼里啪啦的介绍起来东北的情况,“对了差点忘了说,东北在瑷珲以北的河流,发现了狗头金,也就是说,瑷珲附近有很多满是金沙的河流。

    你们若是能找到金矿山,可以报给官府,官府会根据储量给予奖励,最低都是二十元金券起步。随便找到一座,你家就算想要娶十几个婆娘,都不是问题。”

    “那就东北!”离老根被说动了,“我们去瑷珲!”

    “得嘞!瑷珲!”小太监笑吟吟给他们写上,然后起身,让站岗的卫兵扛来一石米,接着往桌上拍下一员金券,并且取来了关碟、户册、以及车马费。

    “三日后,有一班京城出发的快船,记得去报到。不然错过了,就得等下一班。你们可以先去直隶,最近直隶各府县招工,过去可以先打工,打到春天到来,你们就北上,明年秋之前,一定要抵达瑷珲。”

    “你家两个小子,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在北京给他说到媳妇,一些迁过去的百姓中,不少人家中口子太多了,去了也会拖累比较多,所以会招上门女婿或者换个童养媳啥的。”

    “早点去,早点能找到人。”

    “明白!明白!太谢谢公公了!”

    “不必客气,你们能去,我这边任务也就完成了,回头进内书房再读几年书,若是有缘,说不定哪天就去东北任职了,到时候别恨我就行。”

    小太监能写会算,一看就是内书房卷出来的人才,说话又好听,待人又和善,让离老根一家感激涕零。

    随后离老根让俩儿子扛走了米,拿着金券走了,得处理家中的资产,然后离境了。

    就在这时,王重民拦住了他们一家:“敢问这位老丈,你们可是活不下去了才离开南京的?”

    “活不下去?算是吧。”离老根沉吟,他边上的婆娘就抢话道:“什么叫算是?是就是!今年粮价这么高!留在这边,还找不到工,再不走,就得饿死在这里!现在朝廷给这么多好的待遇,咱们不去,对不起陛下!”

    “这!可是戍边啊!”

    “戍边就戍边咯!历朝历代,哪有今上能打的?我可是听说蒙古人都被打得求饶,送女朝贡!而东北,现在更是咱们大明的地盘,蒙古人手伸不进来!那去了那边,不就安稳了?”

    离老根婆娘开启了“机关枪”突突突……

    王重民憋着表情:“可是!可是你们背井离乡啊!”

    “我们又不是应天府人!我们早年就是凤阳来的逃民,来了这里,也只是打短工,洗衣做饭,或者给大户童仆,钱还没几个!

    如今皇帝开恩,允了我们南京户籍,奈何现在粮价实在太高,我们也没办法待着了,赶紧走还能捞个好福利!瞧瞧我们身后的安家费,一石米,现在就五两银子哩!说给就给,爽利!”

    离老根婆娘夸起皇帝,是不断的赞。

    至于迁徙离开,如她所言,她家早年是黑户,来南京打工赚的钱还得被东家、掌柜欺压,自己一家也没什么技能,都是卖力气的。

    离开南京这种高物价的城市,前往边疆开垦,也不失一种好出路。

    “反正啊!这南京,谁爱待谁待,我们就先走了。各位官爷再见,若是未来有来瑷珲当官的,可以到老妇人家中吃个饭。走了。”

    离老根的婆娘,典型的不怕官的。

    或许是在应天府内待久了,一个板砖下去,走的都可能是六品官,对于翰林院这批四品以下的小官,也不觉得有问题。

    他们一走,张志和在边上呵呵一笑:“看看,这就是肯生产的农人!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还没完!我就不信城外百姓,也能吃得起饭!”倦鸟落旧林的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