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在线阅读 - 第34章 防人之心从未无

第34章 防人之心从未无

    “皇上,这份试卷还没揭名,而且这可不是手抄本,而是这名学子的原卷,就是不知道这名学子究竟是谁,还请皇上揭名,将来也不失为一桩美谈。”黄育才笑道。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下意识看向了糊名的地方,忽然又看向了正文。

    刚才光顾着欣赏文章了,没仔细琢磨,现在仔细一瞧,咱咋觉得这字迹十分熟悉?

    这怎么像是朱七牛的字迹?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将糊名的纸给揭开了,里面被盖住的果然是朱七牛的名字。

    朱元璋心中疑心大起,再不复刚才那么高兴和激动。

    黄育才的女儿跟朱七牛关系极好?

    “黄爱卿,府试阅卷都结束了吗?”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问道。

    黄育才点头:“回皇上的话,都结束了,这份试卷排名第一,考官们都说此子有状元之才。”

    朱元璋当然清楚朱七牛将来有状元之才,但他并不相信这么小年纪的朱七牛就有这般造诣,反而开始怀疑黄育才是不是提前给朱七牛透题了,而朱七牛可能是让宋濂代笔了。

    若真是如此,可不要怪咱不讲情面啦!

    “嗯,黄爱卿辛苦了,公布名次的事先不要着急,第三场策论的题目嘛,咱想亲自来出,且等两天,咱仔细想想。”朱元璋将试卷轻轻放下,语气透着冰冷。

    黄育才却没听出来,只当是皇帝想考验一下这份试卷的作者:“好啊,那微臣就先回去等皇上的消息了。”

    “嗯,你去吧。”

    “是,微臣告退。”

    黄育才一走,朱元璋立刻命人把毛镶喊了过来。

    “毛镶,应天府府试你派人盯了吗?”

    毛镶抱拳答道:“微臣知道科举伦才乃是国家大事,所以不仅仅是应天府府试,其他州府也有派人去盯着。”

    “你派去的人可靠吗?”

    “微臣不敢说全都十分可靠,但每个考场微臣都派了不止一个人,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身份,也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若是他们传回的消息一致,应该就不存在瞒报。”

    “很好,去问一问吧,咱要知道应天府府试的全部细节。”

    “是。”

    ……

    两日后,毛镶又来到了武英殿。

    “皇上,微臣已经全部核查清楚了,确认最终获得的情报全部为真,敢问皇上具体想知道哪些?”

    朱元璋用手指敲了下桌子:“应天府试第二题的题目是谁出的?”

    毛镶显然已经猜到皇帝为何要查应天府府试了:“黄大人的意思是群策群力,所以让每个考官都在开考前写个题目,然后大家各自亮出题目,由所有人各选择一个最钟意的,最终‘少年’一题得到五个考官的认定,超过其它题目的票数,因此成了府试第二场的题目。

    而这个拿出‘少年’题目的考官,只是一个普通考官,原职是府学的一个教书先生,他是洪武三年举人出身,平时不善交际,只喜欢吟诗作对。

    在他拿出他的题目之前,所有考官都更喜欢自己出的题目,可当他阐述完自己出题的用意,说少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后,不少考官就都转而给他出的题目投票了。”

    看了眼皇帝的神色,毛镶继续道:“微臣特意让人调查过,他们是在第二场考试的学子已经进场后才各自公开题目的,在此之前,其他考官都不曾见过其他考官出的题目,基本没有互相串联的可能。

    再者,监视宋大人的锦衣卫每天都会送密信过来,据他信上所说,宋大人并没有跟朱七牛提过半点有关策论的事情,还说只有当朱七牛明白溧水县大部分东西的物价时,才有可能考中童生。

    综上所述,微臣认为并不存在宋先生给朱七牛代笔的可能,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让朱七牛考中童生的打算,又何必在考第二场时让朱七牛出这个风头呢?”

    朱元璋点了点头:“如此说来,朱七牛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写出这篇文章的喽?”

    毛镶斟酌了一下语言,这才说:“关于这一点,微臣也不敢肯定,按理说他这么小,不该有这个能耐,可他就是做到了,正如他不可能写出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可他就是写出来了一样。”

    “咱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朱七牛和宋濂那边的锦衣卫太少了,再调两个人过去,咱要知道他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

    “是。”

    朱元璋又拿起那张试卷看了起来,嘴里喃喃出声。

    “真就是朱七牛自己写的?这也太厉害了些吧。”

    “看来咱有必要好好考察一下这小子了。宋濂不是没教他策论怎么写吗?咱就偏偏要来个难一些的策论题目。”

    想了一会儿,朱元璋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四个大字——城市治理。

    将这张纸折好,盖上火漆,朱元璋这才将其递给一旁的太监:“这是府试第三场的题目,你亲自送去给黄育才,不要让任何人接触到题目。”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遵命。”

    “告诉他,府试第二场的成绩可以放榜了,至于第三场何时开始,让他自己斟酌。”

    “奴婢明白。”

    ……

    黄家。

    送走宫里的太监,黄育才迫不及待拆开了火漆。

    展开纸张一瞧,黄育才一时有些摸不准皇帝的意思。

    “城市治理?这就是皇帝定下的策论题目?”

    “他是否有什么深意?”

    琢磨了好一会儿,黄育才也没琢磨明白,便收起书信,来到了主院。封侯书生的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