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七)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十六节:《周易》一书《艮》至《丰》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五十二、《周易》第五十二篇《艮》文,为君子讲述反观自省,止欲臻善的政治道理
(原文)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艮其身,无咎。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敦艮,吉。”
(译文)
“五十二、回顾其走过的背后,没有留下自身所犯的错误。行走在王廷上,不显露于众人之中,没有害咎。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就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不可随意行动,因而心思就不会放肆。回顾注意其界限,看行列位置其远近,鞭策,近朱者赤,心念正道。回顾反思其自身,没有过失。回顾反思其辅佐行为,说话言论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不断地敦促自己回顾反思,自然做事就吉祥如意。”
(解读)
“艮”:本义是回顾。引申为限。“艮”在本篇里当回顾,反思之意。本篇就是立论“不断地反思自身”。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背”:脊背,物之后面,反面。“艮其背,不获其身”,是指反顾其后面,没有留下自身的错误。这里的“获”,指获取,捕获的意思。“庭”:王庭,朝廷。“行其庭,不见其人”,指行走在朝廷上,而不显露于众官之中。这里的“见”,本义为现,指显露。即不可显山露水,免得招引灾祸。
“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趾”:脚趾。“艮其趾”:指回顾反思自己走过的脚步。本句的意思是“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就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fěi)”:腿肚。“拯”:举起。“快”:放肆。本句意思是“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不可随意行动,因而心思就不会放肆。”这是说,回顾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时时自我约束其行为,其心思也就不会越出规矩。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界限。“列”:行列,排次。“夤(yìn)”:远,深。“厉”:振奋,鞭策。“薰心”:指接近什么就有什么心思。本句意思是“回顾注意其界限,看行列位置其远近,不断勉励自己,近朱者赤,心念正道。”
“艮其身,无咎。”
“身”:自身,身体。本句还是强调对自身要全面的反思,不使其行为偏离正道,也就没有害咎。
“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辅”:(引)辅助,协助。“言”:言语,言论。“有序”:有分寸,有条理。本句的意思是“回顾反思自己的辅佐行为,说话言论要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这还是强调君子的行为要合乎规范,才不会导致过失与灾祸。
“敦艮,吉。”
“敦”:厚(引)厚道;也指敦促,督促。本句是说“不断地敦促自我回顾反思,自然做事就吉祥如意。”
本篇文章是借对身体的反顾或反观,来比喻在治国理政上,君子应不断地自我回顾与反思,检省自己,达到自身的不断完善,免得偏离正道而犯错误。这是为君子讲述的修身治国道理。
《艮》全篇运用的是比喻与象征。如“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艮其身”,“艮其辅”等,皆是用身体的部位来寓意所论述的事理。是通过对自己身体背后的看视来象征隐喻着回顾过去而总结思考认识修正其行为的道理。
《艮》文如诗的句子: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艮其趾
艮其腓
不拯其随
其心不快
艮其限
艮其身
艮其辅
敦艮
五十三、《周易》第五十三篇《渐》,是歌颂守家守边,军功各半
的“爱国主义”篇章
(原文)
“()渐,女归吉,利贞。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
(译文)
“五十三、润物无声,默默奉献,女子出嫁后的吉祥,是利在守正。
鸿雁慢慢栖落在河岸上,远征的青年人啊!处境虽然艰难,但有话捎来,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栖落在磐石上,饮食不缺,和乐无虞,不要牵挂与思念。
鸿雁慢慢栖落在陆地上,丈夫远征不能回家。妻子怀孕,无法抚养。虽多不幸,但这是利于保家卫国,御寇抗敌。
鸿雁慢慢栖落在树木上,又有安全的树桠落脚,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栖落在土山上,妻子多年不能怀孕,但终于年年的承受过来,吉祥。
鸿雁慢慢栖落在屋檐下,(丈夫回到了家),人们用羽毛做成舞具仪仗,欢庆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解读)
“渐”:浸,浸染,慢慢流入。“渐”在本文犹如“润物无声”的含义。是寓意在家持家守望远征丈夫的妇女,默默奉献的美德。“归”:女子出嫁,返回。
本篇题目是“渐,女归吉,利贞。”其意是“默默奉献的美德,女子出嫁后的吉祥,是在于持家守正。”本篇也就围绕着夫征妇守而展开的论述。目的是在歌颂爱国守家的奉献精神。本篇通过鸿雁起兴的手法来描写夫征与妇守,意在歌颂妻子一种高尚的品德。如同《十五的月亮》那首歌所唱出的政治含义。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大雁,鸿雁。“干”:河岸。“小子”:青年男子。
本段译意是“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河岸上,远征的青年人啊!处境虽然艰难,但有话捎来,一切平安。”这是采用起兴的手法。即用诗歌的体裁,来描写一对婚后夫妻,丈夫远征别离后妻子的牵挂与思念。本段描写丈夫远隔千山万水,终于有话捎来了平安。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磐”:磐石。“衎衎”(kán):和乐高兴之貌。
本段意思是“鸿雁渐渐地栖落在磐石上,饮食不缺,和乐无虞,吉祥平安。”这是以鸿雁来起兴,象征远征的年轻人生活无虞,没有问题,让守家的妻子放心。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陆”:陆地,道路。“御”:抵挡,阻止。“寇”:盗匪;侵犯。
本段点出了主题。叙述丈夫远征,不能回家,妻子怀孕而无法抚养这虽是不幸的事情,但丈夫远征是保家卫国,抗敌御寇的事情。这里歌颂了在家乡里的妻子理解丈夫出征,而深明大义,自己身处艰难,但完全没有怨言,甘愿牺牲小家,而为国家。甘愿牺牲自我,支持丈夫远征,是为了阻止外敌的侵犯。这是一曲古老的爱国主义诗篇。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桷”(juè):方形树枝。本段是通过鸿雁栖落在安全的树枝上,来象征在家乡守望的妻子有了安全的存身之处,一切平安。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陵“:土山。“莫”:没有什么。“胜”:能承担,能承受。
本段是讲在家守候的妻子,虽然三年不能怀孕,但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都承受了过来,胜利地度过难关,将等到丈夫的归来。
“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
“阿”:屋角处翘起来的檐。“羽与仪”:羽毛做成的舞具和欢迎的仪式。
本段内容以鸿雁栖落在屋檐下,象征远征的“小子”回到了家,人们手持羽毛的舞具欢歌彩舞的迎接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渐》篇虽是讲述的是“离人”的故事,然而通过青年人的远征,妻子在家的守望,揭示了一个道理。夫妻的别离,虽牺牲了小家的利益,但是为了“利御寇”,即为了戍边,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也是应尽的义务。这是用“诗”的体裁与手法,而歌唱了一曲爱国主义篇章。本篇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诗歌。本篇内容既没有哀怨,也没有缠绵,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情感。
《周易》是诗性思维下的产物,《周易》作者受古诗歌的影响,用诗歌的体裁,诗的语言,增加"吉、凶、吝、咎"等"判词",变论说文章,开论文之先河,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
《周易》政治哲学所体现的诗性智慧特点,不仅体现在以比喻为代表的表现手法上,而且《周易》的文体形式上还表现在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既《周易》即是诗性的,又是诗体的。
我们完全看到《周易》一书的如“诗”形式和诗歌语言。若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特征的是非“判词”去掉。《周易》每篇就如同《诗》里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诗歌语言。
《周易》文章代表了从“诗”到“文”的过度体。这正体现了先民擅长模仿,比喻的实证。而《周易》里最优秀诗篇,莫过于《渐》了。我们若去掉《渐》文里的“判词”,那么《渐》无疑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渐》:
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无咎
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利御寇
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鸿渐于阿
其羽可用为仪
我们再把这首优美的诗,译成诗体式的今文,看看作者歌颂了什么?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河岸上
远征的年青啊
处境虽然艰难
但有话捎来
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磐石上
饮食不缺
生活无虞
请不要担忧挂念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陆地上
丈夫远征不能回家
妻子怀孕无法抚育
虽说生活艰难
但这是有利于
保家卫国
御寇抗敌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树木上
有了安全的树丫落脚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高高地土山上
妻子多年不能怀孕
但终于年年承受过来
鸿雁慢慢的栖落在屋檐下
人们用羽毛做成的舞具
欢庆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渐》篇完全是诗歌的语言形式,无疑是模仿了“诗”,是以“诗”(诗歌)转“文”(论文)的典型。《渐》文通篇以鸿雁起兴,“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渐》文里这种用“兴”之法,正是《诗》里诗歌的常用之法。也由此说明《周易》一书受西周早期先民诗歌的影响,是在诗性思维下,最早用诗的语言与体栽写了一部政论文章。
《渐》文无疑是用“诗”的体裁,语言,并运用“比兴”手法,而隐喻着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篇中以鸿雁起兴,从夫妇离别到团聚的描写,是“兴”中有“比”(比喻)来欧歌一对别离夫妇,夫征,妇守的爱国情操。这如同当代曾流行的一首“十五的月亮”歌曲那种政治含义。
五十四、《周易》第五十四篇《归妹》文,是论述政治联姻,并非根本的政治道理
(原文)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归妹以姊,跛能履,征,吉。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译文)
“五十四、出嫁妹妹是为了联姻政治,可又发生了战争,有了凶险,而没有什么利益可图。
出嫁妹妹,结果落了个做妾的地位,犹如跛了腿走路那样,自身有了短处;如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所行动,吉祥。又如眼睛一只失明而看东西,自身有了缺陷;但这是利于自知自明之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前程。出嫁妹妹是急于所求,反而结果做个妾的身份。出嫁妹妹耽误了时期,而推迟出嫁,是在期待时机。殷帝乙将纣的妹妹嫁给文王时,而文王的衣着,还不如娶妾的衣着漂亮;待到那月圆时,迎来了吉祥。而殷帝乙嫁女犹如女子捧着的筐子里却没有实物,男子宰羊却不见血,其结果没有获取任何好处。”
(解读)
本篇是借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说明政治道理,是借“帝乙归妹”这一历史上以婚姻联姻政治的经验教训以教育君子,要以史为鉴。殷商王朝以婚姻连结政治,可并没有保住王朝的灭亡。即殷纣王赔了妹妹又失国的历史教训。教育君子们在看待联姻政治,更应清楚地对自身的认识,即使“归妹”也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最终国家灭亡,没有任何利益可图。这就是本篇的论题,即“归妹、征,凶,无攸利”。“归”:出嫁。妹:妹妹,称同父母比自己年纪小的女子。“归妹”:出家妹妹。“征”:征战,出行。
“归妹以姊,跛能履,征,吉。”
“姊(dǐ)”:古代妾里的年幼者。“跛能履”:指跛了一只脚,走路困难。
本段意思是“出嫁妹妹,结果落了个做妾的地位,犹如跛了腿走路那样,自身有了短处;若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所行动,吉祥。”
本句是在影射帝乙(殷商王朝末期倒数第二个王)不明是非,自身有了问题,如同瘸了腿的人那样,自身有了毛病,靠联姻是解决不了政治危机的,只有自己进步,才正确。
“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眇”:一只眼失明。“幽人”:隐士。
这是借幽人来比喻有自知自明,有洞察能力的人。本段还是比喻,是通过眼睛有了缺陷来比喻自身出了问题,可对有自知自明的人来说,方能把握着前头的路。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须”:片刻,一会儿。“娣”:妾。本句是说“出嫁妹妹是急于所求,反而结果做个妾的身份。”这是讲嫁妹是为了急于想扭转政治上的危机,才不惜使出嫁女儿,降低为妾的身份。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愆”:耽误。“迟归有时”:延迟出嫁,是在等待时机。
本句意思是说,出家妹妹联姻政治,失去了最佳时机,推迟出嫁是等待如愿之时,(可结果没有如愿以偿)。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帝乙归妹”:殷帝乙将女儿,即纣王的妹妹嫁给西伯姬昌的故事。这是历史上商周政治联姻的事件。周族在西部崛起,与殷商王朝抗衡,帝乙为了缓和冲突,把女儿嫁给姬昌,姬昌(文王)死后,其儿子(武王)终于灭商建立了周朝。“袂”:衣袖。“几望”:快月中十五。“月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几望”:指事情有了圆满。
本段直接点出了历史上的一次政治联姻事件,这段意思是“殷帝乙将纣的妹妹嫁给文王,而文王的衣着,还不如妾的衣着漂亮,待到那月圆时,却迎来了吉祥”。这里隐含着文王有君德的意思,虽然文王的衣着没有妾(帝乙归妹)的衣饰漂亮,而最终文王开辟的基业却发扬光大。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承”:捧。“无实”:空无一物。“士”:成年男子。“刲”(Kui亏):宰杀。“无血”:不见血。
最后还是以比喻说明“帝乙归妹”这种政治联姻,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联姻却成了一场空喜欢。
本段意:“而殷帝乙嫁女犹如,女子捧着的筐子里却没有实物,男子宰羊却不见血,其结果没有获取任何好处。”
本篇是通过婚姻联姻的故事,来讲述政治上道理。并且引述历史上的“帝乙归妹“事件”,作为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君子引以为戒。也说明了殷商王朝自身有了问题,而不能自知自明的去纠正,单靠联姻是拯救不了注定失败的政治命运。
本篇同样运用的是比喻说理,如篇名就是借喻,而内容中的“跛能履”,“眇能视”,是借人的腿与眼的残疾缺陷来做比喻要认清自身的身份地位。“帝乙归妹”是引用做比喻。最后的“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同样是隐喻。这是隐喻联姻政治,其结果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就暗示着,靠婚姻缔结政治也不是万能的。《归妹》又是整个隐喻着殷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归妹》如诗的句子:
归妹以姊
跛能履
眇能视
归妹以须
反归以娣
归妹愆期
迟归有时
帝乙归妹
女承筐
无实
士刲羊
无血
无攸利
五十五、《周易》第五十五篇《丰》文,为君子讲述德不配位,外强中干的政治道理,即论述“盛大丰满而突遭变败”的忧患意识
(原文)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来章,有庆誉,吉。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译文)
“五十五、盛大的局面,亨通,君王凭此,就不用担忧;好比如日中天的盛世来到,而这如日中天,应与其相匹配的君主,虽经过一个期段,也不会有害咎,继续发展下去,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盛大的局面,却如同中午的太阳突然被黑暗遮着了,中午时出现了北斗星辰,这种情况使人疑虑和心病,若发扬爱民精神,才能吉祥。盛大丰满的局面,如日中天,可突然天地一遍黑暗却被吓得折断了右臂,这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咎。盛大的局面,却被黑暗遮蔽,中午时可见北斗星辰。遇到了东方国君,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天空上的黑暗离去,出现了光明,庆贺赞誉,迎来了吉祥。丰大的屋宇,遮蔽了家庭,窥视那些住户,寂静无人,看来多年不见人住,这正是残暴统治所造成国家走向衰败的景象。”
(解读)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丰”:丰盛。“假”:凭借,借助.“宜”:合适,适宜。“日中”:如日中天。“遇”:相遇,遇到。“配”:匹配,够得上。“主”:君,国君,主人。“旬”:十天,或十年。“尚”:超过,崇尚。
本句的意思是“盛大,亨通,君王凭此就不用担忧,好比如日中天的盛世来到;而这如日中天,应与其相匹配的君主,虽经过一个周期,也不会有害咎,继续发展下去,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这开篇立意的是,盛大的局面应与相匹配的君主才相适应。如何的相匹配呢?就是篇中说讲的发扬爱民精神(有孚发若)。所以,盛世与其相匹配的君主就能“虽旬无咎”。即盛世的局面就会长远的发展下去。这里的“虽旬”体现的是周期观,如“七日来复”。而《周易》作者则打破了这种循环认识论,认为昌明盛世只要与相匹配的君主,就“虽旬无咎”。君主只要英明,爱民,就不受“周期”的影响。这就打破了古人的循环认识观。古人的循环认识观特重,往往把人事纳入到自然的循环论中来认识,认为社会人生就像那月圆月缺,四季变化循环周期那般。如同后来的“太极图”那般,无论天道自然,社会人事都成了个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现象。而本段则表明的是,盛大的社会局面与匹配的君子才能承担起来,并不受周期循环的影响。有了相匹配的明君,再盛大的社会一样向前发展,而不会出现“满盈”转“亏蚀”的那种现象。这无疑是打破自然循环律的认识观,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有相匹配的君主,盛大的局面也不会衰退。这与后封建社会里的天道自然循环观念是根本不同的。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蔀(bǒu):用来遮蔽的东西。斗:北斗星。“疑疾”:疑虑,心病。“有孚”:爱民如子。“发若”:发扬这些。
本段译意“盛大的局面,突然像天上的太阳被黑暗遮蔽,而中午时出现了北斗星辰。这种情况使人疑虑和心病,应发扬爱民精神,才是吉祥。”
本段是通过天上日食现象来比喻昌明盛世转向黑暗衰败。而希望的出路在于“有孚发若吉”,即发扬爱民精神,才能转危为安。这是借自然现象比喻爱民为本的政治道理。
“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沛”:(引)广阔,大。“沫”:通昧,微暗。“肱(gońg)臂膀。
本段译意是“盛大丰满的局面,如日中天,可突然天地一片黑暗却被吓得折断了右臂,这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就。”本段还是通过日食现象来比喻政治上的黑暗。本来是盛世局面,可转向黑暗的社会。本段里的“折其右肱”是比喻,比喻失去重要位置上的人来辅助。
“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夷”:华夏人对东部部族的称法。在西周时期对西面的少数民族称西戎,而东面部族称东夷。“夷主”:指东夷人的主子,这里暗含着殷商后裔。
本段的意思是“盛大的局面,却被黑暗遮蔽,中午时可见北斗星辰。遇到了东方国君,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这里表述的是什么政治意图呢?是否表现了作者对西周统治的失望,而希望东方夷主拯救这黑暗的社会。这表明了《周易》产生当在西周后期,作者也非是西周王室中人,应是诸侯国里的隐士或殷商贵族遗民。《周易》一书并没有对西周初期政治进行歌颂,不同于《诗》里的那样对西周初期王朝政治进行歌颂。《周易》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来章,有庆誉,吉。”
“章”:成事成文曰章。“来章”:指出现了新的一面。本段译意“天空的黑暗离去,光明出现了,庆贺赞誉,后的局面来到了。”这是通过日食退去,光明重现来比喻黑暗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光明的时代到来了。
“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屋”:房屋,居舍;又泛指覆盖之物。“蔀”:遮蔽。“窥”:引申窥度,探测。“阒(qù)”:寂静。“觌(dì)”:见,相见。“凶”:残暴,凶残。
本句意思是“丰大的屋宇,遮蔽了家庭,窥视那些住户,寂静无人,看来多年不见人住,这正是残暴统治所造成国家走向衰败的景象。”
从本段的描述所隐喻是一个黑暗凄凉的社会景象。这里的“丰其屋,蔀其家”,是说王室贵族官僚阶层(才拥有丰大的屋宇),遮蔽了百姓的家庭(蔀其家),即统治者的统治出现了问题。这是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才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社会败落的凄凉景象。这里是揭露黑暗政治造成社会的衰败。
本篇是通过日食现象来比喻王朝政治的黑暗,并希望光明的政治出现。而作者指明的光明道路是,昌明盛世的社会局面要“遇其配主”而“无咎”;要“有孚发若”而“吉”,这正是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神秘与迷信。
《丰》篇无疑是全部用比喻说理的方式,来喻说政治道理。
《丰》文如诗的句子:
丰亨
王假之勿忧
宜日中
遇其配主
虽旬无咎
往有尚
丰其蔀
日中见斗
往得疑疾
有孚发若
丰其沛
日中见沫
折其右肱
丰其蔀
日中见斗
遇其夷主
来章
有庆誉
丰其屋
蔀其家
窥其户
阒其无人
三年不觌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第十六节:《周易》一书《艮》至《丰》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五十二、《周易》第五十二篇《艮》文,为君子讲述反观自省,止欲臻善的政治道理
(原文)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艮其身,无咎。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敦艮,吉。”
(译文)
“五十二、回顾其走过的背后,没有留下自身所犯的错误。行走在王廷上,不显露于众人之中,没有害咎。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就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不可随意行动,因而心思就不会放肆。回顾注意其界限,看行列位置其远近,鞭策,近朱者赤,心念正道。回顾反思其自身,没有过失。回顾反思其辅佐行为,说话言论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不断地敦促自己回顾反思,自然做事就吉祥如意。”
(解读)
“艮”:本义是回顾。引申为限。“艮”在本篇里当回顾,反思之意。本篇就是立论“不断地反思自身”。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背”:脊背,物之后面,反面。“艮其背,不获其身”,是指反顾其后面,没有留下自身的错误。这里的“获”,指获取,捕获的意思。“庭”:王庭,朝廷。“行其庭,不见其人”,指行走在朝廷上,而不显露于众官之中。这里的“见”,本义为现,指显露。即不可显山露水,免得招引灾祸。
“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趾”:脚趾。“艮其趾”:指回顾反思自己走过的脚步。本句的意思是“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就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fěi)”:腿肚。“拯”:举起。“快”:放肆。本句意思是“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不可随意行动,因而心思就不会放肆。”这是说,回顾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时时自我约束其行为,其心思也就不会越出规矩。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界限。“列”:行列,排次。“夤(yìn)”:远,深。“厉”:振奋,鞭策。“薰心”:指接近什么就有什么心思。本句意思是“回顾注意其界限,看行列位置其远近,不断勉励自己,近朱者赤,心念正道。”
“艮其身,无咎。”
“身”:自身,身体。本句还是强调对自身要全面的反思,不使其行为偏离正道,也就没有害咎。
“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辅”:(引)辅助,协助。“言”:言语,言论。“有序”:有分寸,有条理。本句的意思是“回顾反思自己的辅佐行为,说话言论要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这还是强调君子的行为要合乎规范,才不会导致过失与灾祸。
“敦艮,吉。”
“敦”:厚(引)厚道;也指敦促,督促。本句是说“不断地敦促自我回顾反思,自然做事就吉祥如意。”
本篇文章是借对身体的反顾或反观,来比喻在治国理政上,君子应不断地自我回顾与反思,检省自己,达到自身的不断完善,免得偏离正道而犯错误。这是为君子讲述的修身治国道理。
《艮》全篇运用的是比喻与象征。如“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艮其身”,“艮其辅”等,皆是用身体的部位来寓意所论述的事理。是通过对自己身体背后的看视来象征隐喻着回顾过去而总结思考认识修正其行为的道理。
《艮》文如诗的句子: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艮其趾
艮其腓
不拯其随
其心不快
艮其限
艮其身
艮其辅
敦艮
五十三、《周易》第五十三篇《渐》,是歌颂守家守边,军功各半
的“爱国主义”篇章
(原文)
“()渐,女归吉,利贞。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
(译文)
“五十三、润物无声,默默奉献,女子出嫁后的吉祥,是利在守正。
鸿雁慢慢栖落在河岸上,远征的青年人啊!处境虽然艰难,但有话捎来,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栖落在磐石上,饮食不缺,和乐无虞,不要牵挂与思念。
鸿雁慢慢栖落在陆地上,丈夫远征不能回家。妻子怀孕,无法抚养。虽多不幸,但这是利于保家卫国,御寇抗敌。
鸿雁慢慢栖落在树木上,又有安全的树桠落脚,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栖落在土山上,妻子多年不能怀孕,但终于年年的承受过来,吉祥。
鸿雁慢慢栖落在屋檐下,(丈夫回到了家),人们用羽毛做成舞具仪仗,欢庆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解读)
“渐”:浸,浸染,慢慢流入。“渐”在本文犹如“润物无声”的含义。是寓意在家持家守望远征丈夫的妇女,默默奉献的美德。“归”:女子出嫁,返回。
本篇题目是“渐,女归吉,利贞。”其意是“默默奉献的美德,女子出嫁后的吉祥,是在于持家守正。”本篇也就围绕着夫征妇守而展开的论述。目的是在歌颂爱国守家的奉献精神。本篇通过鸿雁起兴的手法来描写夫征与妇守,意在歌颂妻子一种高尚的品德。如同《十五的月亮》那首歌所唱出的政治含义。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大雁,鸿雁。“干”:河岸。“小子”:青年男子。
本段译意是“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河岸上,远征的青年人啊!处境虽然艰难,但有话捎来,一切平安。”这是采用起兴的手法。即用诗歌的体裁,来描写一对婚后夫妻,丈夫远征别离后妻子的牵挂与思念。本段描写丈夫远隔千山万水,终于有话捎来了平安。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磐”:磐石。“衎衎”(kán):和乐高兴之貌。
本段意思是“鸿雁渐渐地栖落在磐石上,饮食不缺,和乐无虞,吉祥平安。”这是以鸿雁来起兴,象征远征的年轻人生活无虞,没有问题,让守家的妻子放心。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陆”:陆地,道路。“御”:抵挡,阻止。“寇”:盗匪;侵犯。
本段点出了主题。叙述丈夫远征,不能回家,妻子怀孕而无法抚养这虽是不幸的事情,但丈夫远征是保家卫国,抗敌御寇的事情。这里歌颂了在家乡里的妻子理解丈夫出征,而深明大义,自己身处艰难,但完全没有怨言,甘愿牺牲小家,而为国家。甘愿牺牲自我,支持丈夫远征,是为了阻止外敌的侵犯。这是一曲古老的爱国主义诗篇。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桷”(juè):方形树枝。本段是通过鸿雁栖落在安全的树枝上,来象征在家乡守望的妻子有了安全的存身之处,一切平安。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陵“:土山。“莫”:没有什么。“胜”:能承担,能承受。
本段是讲在家守候的妻子,虽然三年不能怀孕,但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都承受了过来,胜利地度过难关,将等到丈夫的归来。
“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
“阿”:屋角处翘起来的檐。“羽与仪”:羽毛做成的舞具和欢迎的仪式。
本段内容以鸿雁栖落在屋檐下,象征远征的“小子”回到了家,人们手持羽毛的舞具欢歌彩舞的迎接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渐》篇虽是讲述的是“离人”的故事,然而通过青年人的远征,妻子在家的守望,揭示了一个道理。夫妻的别离,虽牺牲了小家的利益,但是为了“利御寇”,即为了戍边,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也是应尽的义务。这是用“诗”的体裁与手法,而歌唱了一曲爱国主义篇章。本篇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诗歌。本篇内容既没有哀怨,也没有缠绵,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情感。
《周易》是诗性思维下的产物,《周易》作者受古诗歌的影响,用诗歌的体裁,诗的语言,增加"吉、凶、吝、咎"等"判词",变论说文章,开论文之先河,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
《周易》政治哲学所体现的诗性智慧特点,不仅体现在以比喻为代表的表现手法上,而且《周易》的文体形式上还表现在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既《周易》即是诗性的,又是诗体的。
我们完全看到《周易》一书的如“诗”形式和诗歌语言。若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特征的是非“判词”去掉。《周易》每篇就如同《诗》里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诗歌语言。
《周易》文章代表了从“诗”到“文”的过度体。这正体现了先民擅长模仿,比喻的实证。而《周易》里最优秀诗篇,莫过于《渐》了。我们若去掉《渐》文里的“判词”,那么《渐》无疑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渐》:
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无咎
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利御寇
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鸿渐于阿
其羽可用为仪
我们再把这首优美的诗,译成诗体式的今文,看看作者歌颂了什么?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河岸上
远征的年青啊
处境虽然艰难
但有话捎来
一切平安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磐石上
饮食不缺
生活无虞
请不要担忧挂念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陆地上
丈夫远征不能回家
妻子怀孕无法抚育
虽说生活艰难
但这是有利于
保家卫国
御寇抗敌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树木上
有了安全的树丫落脚
鸿雁慢慢地栖落在高高地土山上
妻子多年不能怀孕
但终于年年承受过来
鸿雁慢慢的栖落在屋檐下
人们用羽毛做成的舞具
欢庆胜利归来的远征人”
《渐》篇完全是诗歌的语言形式,无疑是模仿了“诗”,是以“诗”(诗歌)转“文”(论文)的典型。《渐》文通篇以鸿雁起兴,“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渐》文里这种用“兴”之法,正是《诗》里诗歌的常用之法。也由此说明《周易》一书受西周早期先民诗歌的影响,是在诗性思维下,最早用诗的语言与体栽写了一部政论文章。
《渐》文无疑是用“诗”的体裁,语言,并运用“比兴”手法,而隐喻着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篇中以鸿雁起兴,从夫妇离别到团聚的描写,是“兴”中有“比”(比喻)来欧歌一对别离夫妇,夫征,妇守的爱国情操。这如同当代曾流行的一首“十五的月亮”歌曲那种政治含义。
五十四、《周易》第五十四篇《归妹》文,是论述政治联姻,并非根本的政治道理
(原文)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归妹以姊,跛能履,征,吉。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译文)
“五十四、出嫁妹妹是为了联姻政治,可又发生了战争,有了凶险,而没有什么利益可图。
出嫁妹妹,结果落了个做妾的地位,犹如跛了腿走路那样,自身有了短处;如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所行动,吉祥。又如眼睛一只失明而看东西,自身有了缺陷;但这是利于自知自明之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前程。出嫁妹妹是急于所求,反而结果做个妾的身份。出嫁妹妹耽误了时期,而推迟出嫁,是在期待时机。殷帝乙将纣的妹妹嫁给文王时,而文王的衣着,还不如娶妾的衣着漂亮;待到那月圆时,迎来了吉祥。而殷帝乙嫁女犹如女子捧着的筐子里却没有实物,男子宰羊却不见血,其结果没有获取任何好处。”
(解读)
本篇是借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说明政治道理,是借“帝乙归妹”这一历史上以婚姻联姻政治的经验教训以教育君子,要以史为鉴。殷商王朝以婚姻连结政治,可并没有保住王朝的灭亡。即殷纣王赔了妹妹又失国的历史教训。教育君子们在看待联姻政治,更应清楚地对自身的认识,即使“归妹”也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最终国家灭亡,没有任何利益可图。这就是本篇的论题,即“归妹、征,凶,无攸利”。“归”:出嫁。妹:妹妹,称同父母比自己年纪小的女子。“归妹”:出家妹妹。“征”:征战,出行。
“归妹以姊,跛能履,征,吉。”
“姊(dǐ)”:古代妾里的年幼者。“跛能履”:指跛了一只脚,走路困难。
本段意思是“出嫁妹妹,结果落了个做妾的地位,犹如跛了腿走路那样,自身有了短处;若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所行动,吉祥。”
本句是在影射帝乙(殷商王朝末期倒数第二个王)不明是非,自身有了问题,如同瘸了腿的人那样,自身有了毛病,靠联姻是解决不了政治危机的,只有自己进步,才正确。
“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眇”:一只眼失明。“幽人”:隐士。
这是借幽人来比喻有自知自明,有洞察能力的人。本段还是比喻,是通过眼睛有了缺陷来比喻自身出了问题,可对有自知自明的人来说,方能把握着前头的路。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须”:片刻,一会儿。“娣”:妾。本句是说“出嫁妹妹是急于所求,反而结果做个妾的身份。”这是讲嫁妹是为了急于想扭转政治上的危机,才不惜使出嫁女儿,降低为妾的身份。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愆”:耽误。“迟归有时”:延迟出嫁,是在等待时机。
本句意思是说,出家妹妹联姻政治,失去了最佳时机,推迟出嫁是等待如愿之时,(可结果没有如愿以偿)。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帝乙归妹”:殷帝乙将女儿,即纣王的妹妹嫁给西伯姬昌的故事。这是历史上商周政治联姻的事件。周族在西部崛起,与殷商王朝抗衡,帝乙为了缓和冲突,把女儿嫁给姬昌,姬昌(文王)死后,其儿子(武王)终于灭商建立了周朝。“袂”:衣袖。“几望”:快月中十五。“月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几望”:指事情有了圆满。
本段直接点出了历史上的一次政治联姻事件,这段意思是“殷帝乙将纣的妹妹嫁给文王,而文王的衣着,还不如妾的衣着漂亮,待到那月圆时,却迎来了吉祥”。这里隐含着文王有君德的意思,虽然文王的衣着没有妾(帝乙归妹)的衣饰漂亮,而最终文王开辟的基业却发扬光大。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承”:捧。“无实”:空无一物。“士”:成年男子。“刲”(Kui亏):宰杀。“无血”:不见血。
最后还是以比喻说明“帝乙归妹”这种政治联姻,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联姻却成了一场空喜欢。
本段意:“而殷帝乙嫁女犹如,女子捧着的筐子里却没有实物,男子宰羊却不见血,其结果没有获取任何好处。”
本篇是通过婚姻联姻的故事,来讲述政治上道理。并且引述历史上的“帝乙归妹“事件”,作为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君子引以为戒。也说明了殷商王朝自身有了问题,而不能自知自明的去纠正,单靠联姻是拯救不了注定失败的政治命运。
本篇同样运用的是比喻说理,如篇名就是借喻,而内容中的“跛能履”,“眇能视”,是借人的腿与眼的残疾缺陷来做比喻要认清自身的身份地位。“帝乙归妹”是引用做比喻。最后的“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同样是隐喻。这是隐喻联姻政治,其结果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就暗示着,靠婚姻缔结政治也不是万能的。《归妹》又是整个隐喻着殷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归妹》如诗的句子:
归妹以姊
跛能履
眇能视
归妹以须
反归以娣
归妹愆期
迟归有时
帝乙归妹
女承筐
无实
士刲羊
无血
无攸利
五十五、《周易》第五十五篇《丰》文,为君子讲述德不配位,外强中干的政治道理,即论述“盛大丰满而突遭变败”的忧患意识
(原文)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来章,有庆誉,吉。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译文)
“五十五、盛大的局面,亨通,君王凭此,就不用担忧;好比如日中天的盛世来到,而这如日中天,应与其相匹配的君主,虽经过一个期段,也不会有害咎,继续发展下去,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盛大的局面,却如同中午的太阳突然被黑暗遮着了,中午时出现了北斗星辰,这种情况使人疑虑和心病,若发扬爱民精神,才能吉祥。盛大丰满的局面,如日中天,可突然天地一遍黑暗却被吓得折断了右臂,这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咎。盛大的局面,却被黑暗遮蔽,中午时可见北斗星辰。遇到了东方国君,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天空上的黑暗离去,出现了光明,庆贺赞誉,迎来了吉祥。丰大的屋宇,遮蔽了家庭,窥视那些住户,寂静无人,看来多年不见人住,这正是残暴统治所造成国家走向衰败的景象。”
(解读)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丰”:丰盛。“假”:凭借,借助.“宜”:合适,适宜。“日中”:如日中天。“遇”:相遇,遇到。“配”:匹配,够得上。“主”:君,国君,主人。“旬”:十天,或十年。“尚”:超过,崇尚。
本句的意思是“盛大,亨通,君王凭此就不用担忧,好比如日中天的盛世来到;而这如日中天,应与其相匹配的君主,虽经过一个周期,也不会有害咎,继续发展下去,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这开篇立意的是,盛大的局面应与相匹配的君主才相适应。如何的相匹配呢?就是篇中说讲的发扬爱民精神(有孚发若)。所以,盛世与其相匹配的君主就能“虽旬无咎”。即盛世的局面就会长远的发展下去。这里的“虽旬”体现的是周期观,如“七日来复”。而《周易》作者则打破了这种循环认识论,认为昌明盛世只要与相匹配的君主,就“虽旬无咎”。君主只要英明,爱民,就不受“周期”的影响。这就打破了古人的循环认识观。古人的循环认识观特重,往往把人事纳入到自然的循环论中来认识,认为社会人生就像那月圆月缺,四季变化循环周期那般。如同后来的“太极图”那般,无论天道自然,社会人事都成了个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现象。而本段则表明的是,盛大的社会局面与匹配的君子才能承担起来,并不受周期循环的影响。有了相匹配的明君,再盛大的社会一样向前发展,而不会出现“满盈”转“亏蚀”的那种现象。这无疑是打破自然循环律的认识观,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有相匹配的君主,盛大的局面也不会衰退。这与后封建社会里的天道自然循环观念是根本不同的。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蔀(bǒu):用来遮蔽的东西。斗:北斗星。“疑疾”:疑虑,心病。“有孚”:爱民如子。“发若”:发扬这些。
本段译意“盛大的局面,突然像天上的太阳被黑暗遮蔽,而中午时出现了北斗星辰。这种情况使人疑虑和心病,应发扬爱民精神,才是吉祥。”
本段是通过天上日食现象来比喻昌明盛世转向黑暗衰败。而希望的出路在于“有孚发若吉”,即发扬爱民精神,才能转危为安。这是借自然现象比喻爱民为本的政治道理。
“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沛”:(引)广阔,大。“沫”:通昧,微暗。“肱(gońg)臂膀。
本段译意是“盛大丰满的局面,如日中天,可突然天地一片黑暗却被吓得折断了右臂,这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就。”本段还是通过日食现象来比喻政治上的黑暗。本来是盛世局面,可转向黑暗的社会。本段里的“折其右肱”是比喻,比喻失去重要位置上的人来辅助。
“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夷”:华夏人对东部部族的称法。在西周时期对西面的少数民族称西戎,而东面部族称东夷。“夷主”:指东夷人的主子,这里暗含着殷商后裔。
本段的意思是“盛大的局面,却被黑暗遮蔽,中午时可见北斗星辰。遇到了东方国君,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这里表述的是什么政治意图呢?是否表现了作者对西周统治的失望,而希望东方夷主拯救这黑暗的社会。这表明了《周易》产生当在西周后期,作者也非是西周王室中人,应是诸侯国里的隐士或殷商贵族遗民。《周易》一书并没有对西周初期政治进行歌颂,不同于《诗》里的那样对西周初期王朝政治进行歌颂。《周易》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来章,有庆誉,吉。”
“章”:成事成文曰章。“来章”:指出现了新的一面。本段译意“天空的黑暗离去,光明出现了,庆贺赞誉,后的局面来到了。”这是通过日食退去,光明重现来比喻黑暗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光明的时代到来了。
“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屋”:房屋,居舍;又泛指覆盖之物。“蔀”:遮蔽。“窥”:引申窥度,探测。“阒(qù)”:寂静。“觌(dì)”:见,相见。“凶”:残暴,凶残。
本句意思是“丰大的屋宇,遮蔽了家庭,窥视那些住户,寂静无人,看来多年不见人住,这正是残暴统治所造成国家走向衰败的景象。”
从本段的描述所隐喻是一个黑暗凄凉的社会景象。这里的“丰其屋,蔀其家”,是说王室贵族官僚阶层(才拥有丰大的屋宇),遮蔽了百姓的家庭(蔀其家),即统治者的统治出现了问题。这是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才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社会败落的凄凉景象。这里是揭露黑暗政治造成社会的衰败。
本篇是通过日食现象来比喻王朝政治的黑暗,并希望光明的政治出现。而作者指明的光明道路是,昌明盛世的社会局面要“遇其配主”而“无咎”;要“有孚发若”而“吉”,这正是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神秘与迷信。
《丰》篇无疑是全部用比喻说理的方式,来喻说政治道理。
《丰》文如诗的句子:
丰亨
王假之勿忧
宜日中
遇其配主
虽旬无咎
往有尚
丰其蔀
日中见斗
往得疑疾
有孚发若
丰其沛
日中见沫
折其右肱
丰其蔀
日中见斗
遇其夷主
来章
有庆誉
丰其屋
蔀其家
窥其户
阒其无人
三年不觌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