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乾隆四十八年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三章 来自扬州的商人

第六十三章 来自扬州的商人

    两天后,赵新独自一人赶到了孙大爷的家。

    在见到了本人后。本来还有点想法的赵新立刻就打了退堂鼓。还是那句话,老人岁数大了。见到本人后,赵新发现对方的身体状况根本没有他在电话里说的那么好。不说十八世纪,就是去北边买的那个农场也不行。真要出点事,会给自己惹来一堆麻烦。

    他直言不讳的拒绝了孙大爷的请求,多一分钟都没呆,直接告辞闪人。

    离开孙大爷的家后,他在电话里跟王远方说了一下情况。

    王远方则巴不得那位老人不要再给自己打电话,听完后也就放心了。

    赵新告诉他,两天后动身北上,赵亮和吴思宇都会过去。

    现在流民那里就一个刘胜在看着,赵新是真不放心。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货船的检查后后续改造,时间紧急。

    赵新打算在三月初等熊岛周围海水解冻后,马上就带着流民离开。他不知道在这期间内,珲春或宁古塔那边发现一百个甲兵消失不见后,会有什么反应。

    经历了一场从早到晚的连续战斗,又亲手干掉了几十个清兵后,赵新的气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自己还没体会到,但是赵亮和吴思宇都注意到了。

    赵新的眼神变得凌厉,已经有了一些杀伐果断的味道。

    而王远方第一眼看到赵新时,就感觉出了不对。他和刘胜他们几个不一样,在部队时曾经被借调执行过一些任务,是见过血的。

    “赵总,那边出什么事了?”王远方的直觉告诉他,前几天一直联系不上赵新,很可能出了什么事。

    “清兵上岛了。”赵新淡淡的说道。

    三人听到他这么说,都十分惊讶,连忙询问事情的经过。

    赵新则告诉三人,具体经过你们回去问刘胜吧。他在送三人回去后,还要赶往南方办理货船的后续交接手续。然后就要把已经办完出境手续的那五位带回去。

    天明四年正月三十日,长崎港。

    一条将近七丈长(清代一丈为3.2米左右)的南京沙船,停在了在长崎湾野母呷半岛外的海面上,抛锚下帆,只见船头的外侧用白漆写着三个大字,寅十号。

    船主沈敬丹从甲板下到船舱中的一间舱房外,四处打量了一会,随即轻声叩了几下房门,待门开后便闪身进入舱内。

    “阿全,咱们已经到了倭国了。稍后有奉行所的官员上船检查。你须谨记我之前讲的,万万不可行差踏错。”沈敬丹进门后便朝正对着的一人背影低声说道。

    舱房内点了四支蜡烛,明亮的灯火下,一个身穿青色夹棉长袍,头戴一顶水獭皮帽子,一身行商打扮的女子,坐在床边,身旁的小桌上摆着一面镜子和一些颜料彩粉。

    这女子转过身来,只见一张鹅蛋小脸上,眼波流转,逸韵风生,容貌是秀丽绝伦。

    听了沈敬丹的话后,女子欠身行礼回答道:“爹,知道了。”

    沈敬丹皱起了眉头,开口道:“怎么又忘了?”

    女子连忙站起,拿捏着嗓子,试了几下,随即变换声音像一个青年男子一般,躬身作揖道:“记住了。”

    “嗯。”沈敬丹点了点头,捋着胡须说道:“等会儿可千万要注意。等到进了会馆里,你就不用担心了。”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说完后,沈敬丹又小声重复了一遍奉行所官员登船后的细节,关键时刻如何应对的办法。那女子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点头重复。嘱咐完后,沈敬丹就让那女子用桌上的颜料粉彩把面容细细的遮盖,自己则离开舱房,回到了甲板上。

    半个多时辰后,一条小船从长崎港驶来,停靠在了沙船旁。一位长崎奉行所的官员从沙船放下的绳梯上到了甲板。

    在与沈敬丹一番见礼后,随之而来的十条引水小船已经将缆绳系在了沙船的船头,开始带着这艘寅十号沙船驶往长崎港内靠岸。

    此时刚过未时,寅十号停靠在码头上后,早已在码头上等候的奉行所观察员便和唐人通译、中国年行司、宿町、付町一共五人登上了船甲板。

    船只停靠完毕后,船上的财副、火长、总官、舵工、炮手、杂役一众六十多人,都已在甲板上等候。过了一会,从下面的客舱里又上来了十多个商人,其中就包括那位已经装扮成男子面容的阿全姑娘。

    奉行所的官员询问沈敬丹后,确认船上众人均已到齐。便命唐人通译将一个木牌挂在了桅杆上,接着便开始用汉语宣读木牌上的内容。

    这就是“宗派禁令”,即幕府对禁止天主教传入的相关规定。幕府对所有入港的清国、荷兰商船,都要首先宣读宗派禁令。

    一众人等虽然心中实在不耐烦,但谁也不敢表现出来,老老实实的站着听完宣读。随后,那唐人通译便开始向沈敬丹询问船上的人数以及何时何地从清国启航。

    沈敬丹回答道:“本月初七日从上海启航,船上各类货主及船工杂役共有130人,并无虚报。”

    随即他便取出准备好的信牌、配铜证文(购买铜的许可文书)、船上的装货目录、乘船人员名簿以及事先写好的“捉书请证文”(遵守幕府禁止事项的保证书和记录清国近来朝廷局势和民间情况的汇报,这个不属于间谍行为,清廷也认可)请唐人通译过目查验。

    忙完了这些,便见奉行所的观察员从一个木匣里取出了一块铜板,放在了甲板的空地上。许多早已十分熟悉这套程序的船员和商人们纷纷排队从铜板上踩了过去。

    轮到那位阿全姑娘时,她装着男子大步走路的样子,走到铜板前,稍稍停顿一下,便迈步踩了一脚,然后又站回到那群商人中。

    她刚才出脚前就已看清,那铜板上刻着的是一个十字架。他们刚才所做的,便是幕府搞的“踏绘”,用以证明这条沙船上没有天主教徒。

    “踏绘”完成之后,船主沈敬丹和一众商人又陪着奉行所的观察员进入船舱内,逐一核对商货目录与实际货物。那观察员每清点完一款货物,便取出加盖印鉴的封条贴在货物包裹上。

    此时,船上的两个杂役已经从船舱内将供奉的观音菩萨像用红绸子盖好,随着一众人等下了船,登上码头,等待沈敬丹和一众商人下船。

    货物清点完毕后,沈敬丹便和商人们下船登岸。由沈敬丹领头,在抬着菩萨像的两名杂役身后排成一队,在中国年行司和宿町官吏的陪同下,穿过唐人码头,走到长崎港南侧山上的一个坐南朝北的长方形大院落前。

    这里就是长崎港的唐人指定居住区,也被人称为唐人屋敷。

    阿全走在长长的队伍里,跟在一名商人身后,再前面的就是沈敬丹。走过红色的唐人屋敷大门时,她看到大门的右手边有两栋大房子,这便是沈敬丹之前跟她说过的负责监管唐人居住区的“乙名部屋”和唐人通译居住的“通事部屋”。

    而在大门左手边,则是一块空场。阿全看到空场里有一个木笼子,里面关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一旁还有家衣帽杂货店,以及一些贩卖蔬菜和鱼肉的商贩。

    一行人从外院进入二门后,入眼就是一片十分宽阔的广场,沈敬丹领着众人从正对面的土神堂左侧走到尽头再右转,路的尽头就是位于唐人屋敷东南角的观音堂。

    到了观音堂后,杂役先将抬着的观音像供奉在神坛上的观音像旁边,众人又依次上香磕头。

    直到这时,整个船只进港的流程才算全部走完。

    众人上完香后便各自离去。船上的杂役水手都跑到了二门入口处土神堂前的广场那里,有的去饮酒作乐,玩色子赌钱,还有的跑到戏台那里看戏。

    阿全随着沈敬丹从观音堂出来便直接去了居住区南侧的长屋。幕府在这里修建了二十余栋的日式二层排屋,供货船上的船主、商人和水手居住。

    每套排屋内的面积都十分大,楼上是船主、商人以及船上的高级水手居住,楼下则是普通杂役。二十余栋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居住,而每年在此居住停留的人次接近万人。

    阿全随着沈敬丹上了二楼,来到了一间房门前。

    “阿全,你就住这里。”沈敬丹推开障子门,指着屋内对阿全说道。

    阿全进门后看了看四周,她发现这是一间套房,里外两间,里间的窗外就是居住区的围墙。

    “爹,我想出去转转,刚才进二门时,那里好热闹。”此时没了倭国官吏的监视,阿全放松下来。

    “那里有什么好的,都是一些粗俗的水手杂役在那里喝酒赌钱罢了。你安生的呆几天,等事情过去了,想必那汪家也就不会再来纠缠了。”

    “一会我会叫绿筠端些水来,你先休息一下,其他的事等我回来再细说。”沈敬丹所说的绿筠,就是他在长崎所找的倭国小妾了。

    “爹可是要出去?”阿全问道。

    “嗯。要找人谈些事情。我先走了。”沈敬丹说完,便转身离去。

    阿全回到屋内,关上障门,走到里间,这才坐在榻榻米上,环顾四周,打量着这个新环境。

    阿全,姓沈,单名一个璇。阿全是她的乳名。

    沈敬丹之所以要把自己的这个宝贝女儿悄悄带到倭国来,其实是源于他跟盐商汪家的一笔债务。而这笔债务的起因,就是因为“信牌”。

    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为来日贩铜的中国商船越来越多,大量铜的外流导致国内铜价倒挂,幕府则规定每年来长崎贩铜的商船数量为三十艘,年限额三百万斤。货船进入长崎港,必须要有信牌,否则不予进入。

    由于贩铜利润巨大,信牌就成了抢手货。而幕府自八代将军吉宗以后,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为此向长崎奉行提出了各种书籍预购要求。于是拿不到信牌的海贸商人们便想方设法为幕府效力,希望拿到临时增发的“褒奖信牌”。

    扬州商人沈敬丹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老兄在三年前弄了一大批生丝和书籍来到长崎,本以为这下幕府肯定会很满意,然后发给自己信牌。

    按照幕府规定,所有商船上运来的书籍需要在船只停靠后立刻运往春德寺或圣堂,刻不容缓的开始进行内容审查。

    很不幸的是,幕府的书物改役在沈敬丹运来的这批书里发现了一本《帝京景物略》。

    要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明末的北京旅游指南。但是,书物改役在翻阅过程中,发现这本书上有京城宣武门内的天主教堂和利玛窦墓的介绍。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幕府严禁一切和天主教有关的东西传入,你现在弄来一本这书,什么意思?

    于是从长崎到江户,经过十几天的调查和书信往来,最后江户的老中决定,整船货物禁止交易,立即返航回国。

    沈敬丹这下白忙活一场,损失惨重。

    不过他没死心,之后就找到盐商汪家,用自家乡下田产和船只抵押,借来大笔资金,第二年继续,还是多半船生丝外加书。

    结果这次非但没有查出禁书,沈敬丹还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信牌,满载而归回到南京,去汪家打算还钱时,麻烦来了。

    盐商汪老爷,一直想巴结和珅。于是他就对沈敬丹说,钱我可以不要,就当帮你老兄一个小忙。不过我做盐商这么多年,一直希望能做个盐政大使。听说你家里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年方及笄。不如我出面认作干女儿,然后献给和中堂。一旦入了和中堂的眼,我坐上盐政大使的位子,你沈家发达指日可待,何苦还要奔波海上挣这份辛苦钱。

    沈敬丹一听就麻爪儿了。

    虽然沈璇不是他亲生,可却是多年前受人所托,代为抚养的。这要是送到和珅府上,露出了身世端倪,他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于是他表面答应盐商汪老爷,要回家商量一下,七日后再做答复。

    沈敬丹回家后和家人反复商量,决定弄个沈璇急症身亡的假象来应付那位汪老爷。他先是悄悄打通关节,从义庄里找了具刚刚收敛的无名女子的尸首冒充沈璇,接着就偷偷把沈璇送到了停靠在上海的寅十号沙船上。

    谁知那位汪老爷不知从哪儿得到了消息,派人一路追查到了上海县。无奈之下,沈敬丹只好以赴倭国海贸为名,找了一帮小货主,匆匆组织了一匹商货后,偷偷带着沈璇来了长崎。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他想等一年半载过去后,那汪老爷找不到沈璇,也就不会再继续纠缠此事。

    (注:江户时代中早期,所有运书到长崎贩卖的中国船主必须要提交具结文书,文书上要写明运来书籍的内容符合幕府的要求,否则自认惩罚,全船货物禁止交易,立即装船返航。

    前文举出的《帝京景物略》就是例子。

    有一个武士家族历代传承(向井家),担任“书物改役”,专门负责审查舶来书籍。

    “书物改役”的助手和书记在得到唐船运来的书籍后,会按照船主提供的目录顺序,审查书籍的内容。首先是抄录书籍的序文、目录,为书籍的内容解说做准备,完成后向书物改役报告署校阅备忘录、鉴阅备忘录等名。

    书物改役本人或助手随后开始逐页审阅书籍内容,留意有无禁忌文字。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有无纸张脱落、朱点、雌黄加笔及眉批。

    一旦发现禁书,就会立即报告;即使对文句略有怀疑,也必须报告长崎奉行。

    而且如有必要,还要逐一写出可概括其内容的“大意书”。这些书籍内如果没有禁忌文句,就是普通书籍,则没有必要逐一写出提要,只需简单地提出全书,说明记载事项就可以,包括残卷在内。

    大意书上须写明“上述初舶来书籍内无禁忌内容”,长崎奉行会根据这一鉴定准许其出售。)一万只熊猫的乾隆四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