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末钢铁大亨在线阅读 - 310、一路向西七

310、一路向西七

    “都不要捡了,赶紧的,收拾东西,牵上马退回去,敌人大队人马到了。”王浩大声喊道。

    顿时寻找纪念品的小崽子们,一哄而散,赶紧砍首级的砍首级,牵马的牵马。

    一窝蜂的跑回去。

    此时的小山坡上,战壕已经挖好。

    一米的深度,外加挖出来的土拍打成五十公分高的胸墙。形成了一道U型的环形工事。

    工兵累成狗了,在外面打了七万五千个洞。

    平均一人挖了2500个,虽然就是踩一脚的事儿,洛阳铲就挖出来一个,但一个人踩2500下,这活儿也不轻松。

    还要在阵前十米铺一层铁丝网。等全弄完了,基本累瘫了。都退到后面去休息。

    炮兵也架设好了五门三磅炮的炮位。

    按照炮兵操典,用草袋装土,垒成一米高的胸墙,把大炮弹药和人员保护起来。防止敌人的弓箭抛射。

    炮兵一共就带了五门三磅炮,这种炮因为重量轻,所以可以用单个的牲畜挽马拖曳,也可以用人推动和拉着跑。

    如果是青铜铸造的,一般五百公斤左右。杨凡的三磅炮是铸钢的,强度更高,重量也比铜轻很多。

    因为强度够,所以炮管壁做的比较薄,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再加上在玫瑰与枪炮群里,托网友找了一个专业的人士,进行优化设计,成功的把重量降低到三百公斤的程度。

    而且参照倭人的九二式步兵炮,整个炮可拆开。拆开后,每个部件都不超过三十公斤,一个人就可以抗走。最重的炮管可以四个人用木杠子抬着走。

    能用马驮运,或者人背肩扛,就极大的加强了机动性。

    这个设计大神太厉害了,他特地说明这主要是考虑到山地作战的需要。

    后期杨凡要是到辽东去打建奴,部队确实需要可以在山林地带灵活运转的轻型火炮。

    从历史上看,这种炮的射程一般在四百八十米左右。

    杨凡的炮,因为采用了钢材,强度加大,加长了炮管,可以多装药,射程提高到750米。

    为了提高射程采取了很多技术,包括在球形铸铁实心弹的上面装铅制弹带,用来在发射时变形堵住炮弹和炮膛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

    在霰弹上,采用了二愣子从现代收废品收来的小钢珠。

    一发霰弹足足有一千个小钢珠。发射时可以打出三百米长的扇面,用来横扫骑兵和步兵。

    为了提高发射速度,弹药直接用丝绸包裹好,做成定装弹药。使用时,炮兵从木箱中拿出就行,不用称量火药,直接往炮口里塞。

    射程也不需要调节,因为就是短程炮。一般都是直射打击五百米内的敌人。

    如果一定要调节射程。那就根据需要,用几个小型的发射药包,同时调节炮口俯仰角度,就可以精确的调节射程。

    丝绸在大明不算便宜,但是丝绸有一个好处。就是完全可燃,极少有残留。

    如果用纸包装弹药,火铳大概三十次发射就要清理枪膛。火炮大概五十次左右就要清理炮膛。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停火可不是闹着玩的。清膛的时间越长,对战场越有利。

    谷桭为了提高射速还有一个拦路虎,就是炮管过热。

    战场上,如果弹药足够,在敌情紧急的情况下,炮兵把炮管打的通红是常有的事情。

    一般这种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就必须停止射击。原因有两个。都和炸膛有关。

    一个是过热的炮管会引燃发射药,导致无法使用,甚至因为发射药不是线性的逐步燃烧导致炸膛。

    另外炮管发红后,导致金属的强度大幅度下降,即可能因强度下降而炸膛,也可能因为炮管变软而变形,改变弹道形状导致炮弹卡住而炸膛。

    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这样的炮就废了。

    杨凡采取的办法,一个是采用熔点更高的钢材铸造炮管。

    另一个是学习马克沁水冷机枪的方式,采用液冷。

    即在炮筒外边加上薄铁皮的套筒。中间有空腔,可以向里边注水。然后通过水的蒸发来保持炮管的低温。

    套筒和水毫无疑问增加了重量,但是这是无奈的取舍。低强度战斗拆下来。高强度战斗装上去。

    那位设计大神甚至考虑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作战,没有水,只有冰雪的情况。设计了硕大的进水漏斗口,可以用铲子把冰雪直接铲进去。

    甚至要求炮兵带一套洛阳铲的压水井打井设备。便于随时取水。这个也方便了部队用水。毕竟人和马都要喝水。做饭、洗衣服、洗澡也要水。

    为了避免浪费,比如在沙漠戈壁作战,大神还给设计了一个蒸汽导管和冷凝水箱子。这个也是仿照马克沁机枪的设备仿制的。用来吧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通过导管冷凝器中还原成水,循环使用。

    彭术士炮兵教官,今天是他带领炮兵中队第一次参战。这支炮兵和安三溪一样,都是军官教导队。里边都是军官种子。

    今天第一次参战,他们都是把条令和操典反复熟悉,生怕一会儿,犯不该犯的错误。

    今天三叉岗已经成了一个按照杨凡的操典,布置周密的预设战场,就等着敌人上门了。

    从下到上,第一层是外围的地洞,专门别折敌人的马腿。

    第二层,是天然形成的图尔河,可以有效减慢敌人骑兵的冲击速度,工兵还偷偷的在河水里布置了一层铁丝网。

    这个阴损的主意是工兵小队队长侯生武想出来的。

    第三层是战壕和泥土胸墙,火枪兵在这里两层横队轮换射击。

    第四次层,是炮兵小队用沙袋垒成的炮位,因为炮口高于战壕的步兵,所以可以不用顾及伤到步兵,而随意开火。

    第五层,也就是小山坡的山顶,用沙袋垒成了一个指挥所,上面盖着苫布。安三溪和黄三在这里指挥,这里居高临下,视野良好,可以四面观察周围的情况。

    “来了,看样子人数比我们估计得多,不是两千,大概有两千七八百人。”安三溪放下望远镜说道。

    黄三点点头,说道:“情报有些出入,是战场上常有的事情,这点人我们还消化的了。问题不大”

    远处,地平线上,伊尔根台吉带着大队人马,从远处赶来。

    他知道三叉岗这里除了一个小山包,一马平川。在他看来,这仗根本没什么可以打的,骑兵直接推过去就把这些狂妄的混蛋踩死了。

    阿尔斯楞看着远处那个小山包却狐疑的皱起了眉头。漫卷诗书万点花的明末钢铁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