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宋文魁在线阅读 - 第508章 户部三司不分家

第508章 户部三司不分家

    户部的职位是有限的,除了户部尚书外,还有左右侍郎,这是三个最主要的官员。

    其下就是郎中,只有从六品的官职。

    张唐卿要是卸任了权户部右侍郎,他的地位就尴尬了。

    曹修古想了想说道:“我就算了吧,反正不影响我的俸禄。”

    冯元想了想说道:“那就这么说定了。”

    众人皆大欢喜。

    冯元问张唐卿,“唐卿,你过来有什么事情吗?”

    张唐卿简要把需要增发金银币的事情说了一遍。

    冯元的眼珠子一转,立刻说道:“钱庄案是我们户部的事情,也是咱们三司的事情,咱们四个人商量商量,拿个主意?”

    “这……计相,我们合适吗?”

    “怎么不合适?咱户部和三司不分家,就这么说定了,唐卿,你介绍一下事情的始末。”

    张唐卿把曹佾写的报告说了一遍后,冯元想都没想,说道:“本官同意钱庄案的申请,述之、化基,你们什么意见?”

    这俩人有什么意见?这是人家户部的事,虽然冯元没把他们当外人,但他们不能不自觉。

    “全凭计相做主。”

    冯元拍了一下桌子,“既如此,本官署名,立刻送到政事堂,请政事堂批复。”

    曹修古和明镐愣住了。

    作为大宋计财工作的高官之一,曹修古和明镐明显研究过钱庄律。

    本来以为钱庄律中的一系列掣肘是写给外人看的,没想到,冯元竟然打算严格按照钱庄律的规定执行。wap..OrG

    到时候,不止是政事堂,户部和铸币监都要参与讨论是否增发金银币,最后还要拿出意见,请赵祯批复后才会实行。

    两人实在不明白,何必多此一举呢?

    曹修古和明镐的值房由三司搬到户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三省六部。

    而三司各案,也开始蠢蠢欲动,三位大使已经搬到户部了,难道各案还要在三司的值房内办公吗?

    户部的勾押官从来没有这么神气,他一个小小的流外官,竟然被一群七品甚至从六品官员包围着,只希望能给他们腾出几间值房。

    勾押官快乐着,也惆怅着,因为户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值房,供应三司十几个案办公。

    面对这种情况,冯元直接把规划值房的事情交给了张唐卿,让张唐卿头疼去。

    张唐卿嘿嘿笑着,和曹佾师徒两人,密谋了半天。

    最后形成的意见,竟然是把户部的案和三司的案合署办公。

    户部和三司的很多职权是重叠的,尤其是户部,除了斛斗案以外,其他几个案都和三司的案职权重叠。

    太简单了,两个案合署办公。

    至于谁当合署后的判官,张唐卿也初步拿出了一个意见,请冯元签字后,递交给了审官院。

    韩琦看着十几页纸的调整名单,无语的看着张唐卿。

    “稚圭,有什么不妥吗?”

    “有些职权是你们户部和三司的职权,你们直接调整即可,为何要经过我们审官院呢?”

    张唐卿微笑着盯着韩琦不说话。

    韩琦不明所以。

    慢慢的,韩琦神情凝重起来,过了一炷香时间,韩琦的眉头忽然舒展开了。

    “明峻老弟,琦服了。”

    韩琦说完,郑重的向张唐卿施了一礼,“原来新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如今看来,三司的官吏不会反对,因为对他们来说,不但权力没有减小,反而因为合并部门而变得更大,手下的吏员更多了。”

    “可对户部的几个从六品和正七品官员来说,却成了副手,为何他们不反对呢?”

    张唐卿问完后,又端起茶杯,让韩琦好好的消化消化这中间的道道。

    韩琦半天都没说出个所以然。

    “稚圭,不要天天坐在值房内,要走出去看看,要多调研,要和基层官员聊一聊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才能针对官员的期望,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开展新政,否则,新政只会引起基层官吏的抵制。”

    韩琦揉了揉眼睛,问道:“你在通过我劝解范相公?”

    “你怎么想,是你的事情,我还是那句话,要从基层官吏中来,到基层官吏中去,仔细调研,才能找到革故鼎新的正确途径。”

    张唐卿说完,站了起来。

    韩琦立刻说道:“审官院很快就会发布新的人事任命,不过我建议你去一趟吏部和流内铨。”

    “为何?”

    “三司和户部合并,未经过有司核定,依然飘在半空中,只有吏部和流内铨认可了,才能彻底实现三司和户部的合并。”

    张唐卿笑了笑,未置可否。

    韩琦更加摸不着头脑了,张唐卿是什么意思?嘲笑吗?

    “调研?针对基层官吏的调研?”,韩琦默默的念叨了好几句调研。

    调研,顾名思义,就是调查研究。

    韩琦立刻令人准备常服,他要去三司和户部调查一番,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户部的几个判官同意了张唐卿的安排。

    不过,韩琦还是找了大理寺少卿王尧臣一起去,毕竟王尧臣是从三司出来的官员,人头熟悉。

    王尧臣一听韩琦的问题,哈哈笑了起来。

    “稚圭啊稚圭,看来张唐卿说的不错,你天天坐在审官院值房内,没有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不用去调研,我就能答复你。”

    韩琦忙道:“请伯庸教我。”

    王尧臣带着韩琦,去了不远处的七心庄,要了个安静的房间,来上一壶冰镇的银州白,火热中透着凉爽,真爽啊。

    韩琦被王尧臣弄的心痒难耐,耐着性子陪着王尧臣喝了一杯,才问道:“伯庸,快跟我说说。”

    王尧臣使劲叹了口气说道:“稚圭,你做事有板有眼,又懂得变通,咱们那一科,虽然我是状元,你是榜眼,但我听过很多人说过,未来的宰辅中,必有你韩琦韩稚圭一席之地,你可不知道啊,我听了后心里多难受,可这几年,风向变了。”

    韩琦说道:“宰辅不宰辅的,我韩琦还看不到眼里,只要能为大宋鞠躬尽瘁,琦就知足了。”

    “你和张唐卿张明峻半斤对八两,都是一时之才俊,这点不能否认,可你比张唐卿缺了一点东西。”

    韩琦好奇的问道:“什么东西?”骑驴的大宋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