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190章 议和条款

第190章 议和条款

    实际上,就在周延儒退下后不久,陈新甲就匆匆前来陛见。

    二人擦肩而过时,周延儒的脸色显得极为阴沉,他身为大明首辅,可是在这件事上却毫无所知,实在是难以置信。

    而此时的文华殿中,崇祯望向了陈新甲,沉声道:“马绍愉还没传来消息?”

    陈新甲小心的说道:“皇上,马绍愉已经传来了密信,他声称和约条款已经拟定,一两天内就会将和款递到京师,倘若微臣收到定当面呈陛下。和书妥当与否,唯请圣裁。”

    崇祯皇帝微微放下心来,他轻声道:“马绍愉这一趟多有辛苦,你代朕好生抚慰。”

    “是,只是眼下还有一事......”

    陈新甲脸上露出几分犹豫,似乎有些难以启齿。

    崇祯不耐,低声道:“有什么直言便是。”

    陈新甲连忙躬身道:“皇上,马绍愉声称虏酋不见陛下手诏,不会同意画押,若是条款妥当,还请陛下下达一封手诏。”

    崇祯顿时皱着眉头,这份手诏他自然是不愿意亲自下达,若是将来被其他人知道,岂不是皇帝带头卖国?

    可问题是,陈新甲所言也有道理,虏酋不见手诏,恐怕的确不会相信大明。

    他微微沉默,最终开口道:“为使虏酋画押,免去我大明一场兵灾,朕待看过和约后,若并不不妥之处,自会下达手诏。只是此事乃绝密,卿绝不可使其他人知晓。”

    陈新甲连忙道:“皇上英明,微臣领旨。”

    两天后的深夜,崇祯因为国事太多需要处置,一直都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忽然王承恩急急匆匆来到他面前,低声道:“皇上,陈新甲有紧急密奏,等待召见!”

    “来了!”

    崇祯心中一动,他连忙道:“让陈新甲去武英殿等候。”

    “是。”

    等到崇祯抵达武英殿时,陈新甲已经躬身站在御道旁,他手中举着一本没有任何标记的黄色折子。

    这个并非马绍愉送来的原件,而是陈新甲亲手誊抄的,原件他还留在了府里,只待事毕后将其焚毁。

    很快,小太监接过了陈新甲手中的奏折,递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脸色平静的望着面前的折子,心中却并没有多少激动,反而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悲凉。

    建州在他看来不过是背叛了大明朝的‘属夷’,却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一天堂而皇之的进行谈判,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崇祯微微叹了一口气,收拾了一下心情,这才打开仔细看了起来。

    严格来说,建州给大明的和约条款并不算苛刻,比起历史上的宋金和议要好很多,其中主要内容主要是三条。

    第一条,‘两国有凶吉大事,则当遣使庆吊’,这一条属礼节性质,只是说明明清两国属于对等关系,而非过去的属国关系。

    第二条,大明每年赠给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于清朝,清朝回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于明朝,这一条也不是什么问题,更像是一种两国交易,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对于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三条,明清之间需要重新确定边界,至少山海关以外的土地都需要归清廷所有。

    这一条看似最为苛刻,可对于此时的大明而言,却已经逐渐成为了事实。

    因为随着松锦之战的结束,杏山也被攻下,如今大明在关外只剩下了孤城宁远,压根就守不住,迟早会落入清军之手。

    因此,清廷以山海关为界限,大明也无可奈何。

    崇祯皇帝眉头紧紧皱起,他对于其他条款都没有太大的意见,可是唯独在疆域划分上有些不满,毕竟宁远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失守,岂能就此划分?

    只是不签订条约,大明只怕也难以守住,实在不好抉择。

    崇祯皇帝长长叹了一口气,道:“让朕签订这些条款,朕心里实在是憋屈的很。”

    陈新甲小心的回应道:“陛下,倘若不签这些条款,只怕国事越发艰难.....此番对东虏暂缓挞伐,也只是权宜之计,将来俟剿贼奏功,亦可回师平辽。”

    崇祯终于点头道:“那就这样吧。”

    说完之后,他便写下了那封手诏,交给了陈新甲,仔细叮嘱他:“此物事关重大,务必交到马绍愉手中,倘若此番能够暂解东顾之忧,使朝廷能在两三年内专力剿贼,则卿和绍愉则居功至伟,还望尔等继续尽心,将来朕亦多有赏赐。”

    陈新甲虽然对于崇祯画的饼有了一定的抵御力,可此时听到这番情真意切的话时,依然忍不住感动到流涕。

    “还请皇上切勿挂念,马绍愉此番十天后便会回京,届时便可知建虏之诚意,倘若此番建虏感念皇上恩德,则和议即成,臣等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叮嘱道:“这些事情都是绝密,绝不可让任何人知晓,马绍愉一旦回京,你便立刻将他接入府内,来去不使人知。等到事成之后,再向朝城宣谕也就是了。”

    陈新甲连忙跪在地上恭声道:“臣一定竭尽全力。”

    .......

    城子镇。

    此地已经成为了革新军的中军大营,沿途都是密集的兵丁和运输粮草的民夫,为了保证此次东进的粮草、火药、器械以及等一切辎重,革新军主力大军只有有八万人,而组织起来的民夫青壮却足足有四十万人。

    在抵达了城子镇之后的数日里,李晟并没有急于进攻九江,而是不断召集附近的将领前来进行会议,以决定这一场生死大战的种种细节。

    常人都只知道一场场大战时将帅们运筹帷幄的潇洒,却不知道为了指挥和协调好数万乃至于数十万兵马时,所需要调动的精力绝非寻常人能够想象。

    就好比李信,他已经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好好休息,整个人连头发丝都透着紧张的味道,旁人一旦触碰,他都会觉得有股莫名的疼,而除了李信以外,其余的将领们也各自有各自的紧张。

    当然,作为整个大军的统帅,李晟此时反而放开了一切,如今的他已经不再需要去充当指挥者,毕竟他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多么出色的才华,过去打的那些小仗和如今的决战更是两码事。

    不过好在有一点,由于李晟设置了枢密院和总参谋处,大量的细节调整规划也被下放到这些精明强干且精力充沛的参谋们身上,他们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要显得更加干练,也更不容易出错。

    “这些日子麦子也快要熟了,咱们可不能轻易放过呀!”

    李晟脸上带着几分笑意,对着一旁的将领们说道,他可是知道九江不仅仅只种水稻,麦子也是有的,要是能抢割这些麦子,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后勤压力,也能加重朝廷的后勤供给压力。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